寒露,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进入寒露节气。寒露分三候:一候鸿雁来宾,大雁迁归、仿若客至;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天寒气清、雀鸟还巢;三候菊有黄华,金菊飘香、秋意正浓。
寒露节气,秋收、秋种、秋管正当其时,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寒露到,割晚稻”,南方地区单季晚稻进入收获期,需及时收割;双季晚稻处于灌浆期,需浅水勤灌,保持土壤墙情。“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寒露时节,还要做好防灾减灾,如遇低温天气,可采取以水调温或喷施肥料等措施,防止寒露风造成晚稻瘪粒,空壳减产。“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北方地区棉花成熟,需适时采摘,以防霜打。“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黄淮海地区正值小麦播种黄金期,需抢时播种,浇水追肥。“寒露油菜霜降麦”,长江流域迎来直播油菜的最佳时节,翻耕松土、开沟排湿等工作需加快推进。“九月寒露天渐寒,整理土地莫消闲”,天气渐凉,需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冬春棚菜地力培育和育苗防虫。
寒露与重阳节时间接近,自古以来民间习俗活动丰富多彩。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记录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畅怀抒情、佩戴茱萸辟邪祈福的传统习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寒露过后气温骤降,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等地呈现出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层林尽染的绚丽画卷,是赏枫叶、品秋色的最佳时机。华北、华东等地,民间还有“九九登高,寒露吃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也有天气转寒、草木凋零“辞青”之意。
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莫。菊花受露水滋养,凌寒盛开,赏心悦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道:“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宋朝时期赏菊盛行,酒铺店家喜用菊花扎成“花门”招揽顾客。清代,有“菊城”美称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因举办盛大菊花会、菊花宴而闻名。时至今日,全国很多城市在寒露前后都会举办精彩纷呈的菊花展,游客在赏菊中尽享秋日意趣。
寒露时节好钓鱼,江南、华中等地流行“秋钓边”,寒露到来,凉意渐浓,气温下降,鱼儿多活跃在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有经验的钓客常选择向阳岸边,静坐垂钓,便能收获一秋喜悦,故有“春钓浅滩,秋钓近边”的说法。旧时北京等地,每到寒露节气还风靡斗蟋螭。蟋国别名促织,宋朝苏轼《残句槐花黄》:“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蟋螭一叫,入秋天凉,人们要及时准备过冬衣物。寒露斗蟋国,蕴藏着季节更替的奥妙神奇,映射出平凡生活的无穷乐趣。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寒露时节,天气转凉,需注意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民间素有“寒露吃芝麻”习俗,芝麻有益脾胃、补肝肾之功效,非常适合用于食疗,芝麻酥、芝麻糕、芝麻饼等糕点,在寒露时节格外畅销。“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时节,蟹膏丰腴,肉质鲜美,正是时令佳品。东晋陶渊明《饮酒》:“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寒露饮菊花酒,可解忧消愁、散风清热、延年益寿,因此南方地区也称菊花酒为“长寿酒”。“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吃柿子,能够生津止咳、养肺护胃,亦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月上清寒凝露,秋染盛境风华”。寒露时节,风凉气清,纵享秋意酣畅;草木枯黄,从容万物变化。人生亦如此,寒风时有,暖阳常在,只要心怀愿景,必定走过风霜雨雪,迎来收获满满。
作者:王琳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