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进入霜降节气。霜降分三候:—候“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像祭祀一样摆放开来;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枯黄凋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进入冬眠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节气,严寒初起、银霜熠熠,预示着秋日即将谢幕,冬景徐徐登场。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霜降正是多种谷蔬瓜果竞相成熟的时节,秋收、秋管时不我待。“霜降拔葱,不拔就空"、“霜降前,薯刨完",霜降时需及时采收大葱、甘薯、萝卜等蔬菜作物,以防低温冻害,影响品质和收成,还可修建瓜窖便于贮藏或切片晒干。“晚麦不过霜降”,播种冬小麦的时间最晚必须在霜降时节完成,否则收成不好。“霜降拢菜,立冬起菜”,将大白菜进行捆绑,可防止或减轻病虫冻害。霜降时节是否降霜对作物成长颇有影响,“多夜霜足,来年丰收",多个夜晚降霜形成的低温能消灭越冬害虫,有利于来年获得丰收。“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霜冻”会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和正常吐絮,需及时收割。秋季严防"霜冻",可增施有机肥或采用烟熏法、灌溉法、包扎法等。霜形成的时间也至关重要,“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南方地区双季晚稻在霜降前还没有齐穗,若遇早霜则会减产,霜降后遇霜必定丰收。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农谚有"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
霜降节气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莫过于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广西“壮族霜降节"。每年霜降节气来临,壮族人民身着盛装、欢聚一堂,做糍粑、走亲戚,缅怀民族英雄、表演传统节目,如舞龙舞狮、山歌对唱、斗鸡耍猴等,激发民族精神,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现在逐渐发展为壮族稻作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结合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以及丰富多样的商贸活动,在庆贺丰收的喜悦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壮族霜降节"是节气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鲜活典型,是各民族团结融合、互利互促、情感共通的生动体现。此外,霜降节气还有“修火禁"、“编草垫”等习俗。
“补冬补秋不如补霜降”,霜降节气是进补的好时机。广西玉林地区讲究霜降吃牛肉,闽南地区人们爱好吃鸭子,还有些地方延续吃"迎霜兔"的习俗,都具有强健体魄、御寒保暖的功效。俗话说,“霜打的蔬菜分外甜”,萝卜、红薯等作物遇霜产生糖分,吃起来口感更加香甜,民间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说法。霜降时人们不仅喝菊花茶,霜桑叶茶也是不错的选择,打过霜的桑叶是常用中药,可用于风热感冒、肺部郁热。霜降时节,柿子薄皮多汁、栗子香甜软糯,正是时令佳品。泉州就有俗语"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中医上柿子有防寒保暖、清热润肺的作用,商人们也喜爱在霜降这天买栗子和柿子,取意利市,寓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霜降节气是观叶赏菊的好时候,红叶和菊花将霜降时节的浓浓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炯争流。"霜降时节人们喜爰登高山、看红叶,晚秋壮丽的景色不禁让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亭亭砌下黄金花,霜后颜色如矜夸”,繁盛的菊花在万物萧祭中独自绽放,在深秋寒风中飘溢清香,激励人们心怀乐观、积极面对人生变迁和逆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霜降节气,春华秋实、万千颜色,秋日祥和景象纷至沓来。只要人们坚定心中的信念,虽饱经风霜,必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全惰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