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篇

芒种: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来源: 时间:2023年07月14日 作者: 点击:

芒种时节,神州大地既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又播种着丰收的希望。“芒”里不偷闲,“种”下丰收年,一“种”一“收”的循环中,道出人生喜乐。芒种蕴含的孜孜以求、奋斗不止的精神与智慧,必将康续传播,永不停息。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鵙鸟往来声。唐朝诗人元慎《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描绘了芒种节气的物候现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6月5至7日,太阳黄经到达75°进入芒种节气。芒种有三候:—候螳螂生,小螳螂孕育而出;二候鵙(jū)始鸣,伯劳鸟进入求偶期开始鸣叫;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停止鸣叫进入孵化哺育期。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式进入“三夏"大忙季节。

农谚云:“不到芒种人不忙,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节气,大江南北一片农忙景象。黄淮海地区小麦抢收、麦秸粉碎还田、麦后棉播栽,春玉米和花生需浇水、追肥和防虫;东北地区正值水稻分蔑和小麦拔节期,水肥管理十分关键,玉米、大豆需中耕除草;江淮地区油菜籽、大麦、蚕豆、豌豆收获晾晒,中稻开始插秧移栽,夏播作物需及时抢种;华南地区早稻田复水、看苗追肥,中稻抢栽,春玉米遇旱及时沟灌,夏玉米适期播种,春播马铃薯追肥防虫;西南地区早稻晒田期严控水肥、晚稻分孽期需及时排涝,春油菜遇旱灌溉、追施提苗肥,春玉米清沟理墙、降湿防病防止倒伏;西北地区冬小麦收获,棉花进入蕾期管护。

忙不完的农事,乐不尽的民俗。每到芒种时节,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广西龙胜农村每年芒种都举行“梳秧会",也称"开秧节"。该习俗起源于明代,主要内容是举行祭"秧母田"和"秧母娘娘"仪式,在插秧之前向"秧母娘娘"上香并用秧母神梳,梳理三把秧苗抛入田中,祈求秧母娘娘保佑全寨风调雨顺。随后人们载歌载舞,盼望五谷丰登。按当地习俗,田间劳动越热闹,唢呐吹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浙江云和县每年举行的梅源芒种开犁节成为当地畲、汉民众共同启动夏耕的一项重要传统风俗活动,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开犁节活动内容主要有设"纽"迎神、巡游祈福、演戏酬神、吃酬神饭及举行耕田仪式。贵州东南部一带侗族青年男女传承着芒种“打泥巴仗"习俗,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这项活动既开展了田间劳动,又促进了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时至今日,芒种节气仍保留许多特色饮食习俗。安徽绩溪的“安苗"风俗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抢种完水稻,家家户户用收获的新麦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菜汁染色蒸发包,寓意年景丰裕,生活富足。浙江温州沿海一带的渔民芒种节气晒毛虾,该时节毛虾正值产卵期,背至尾部带有红膏,晒成的虾皮被称为“芒种皮",是温州―带唯一以节气命名的海产品,营养价值高,也能卖上好价钱。宁波地区芒种时节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当地俗信吃君踏菜后不会长痱子。南京市溧水一带居民,至今保留有芒种时节煮梅酿梅酒的习俗。芒种正是青梅成熟的时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等营养保健功能。由于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往往需要加工即通过煮梅的方式领略梅子的清香和酸甜,从中感受美食的魅力和文化的沉淀。这些饮食习俗都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蕴藏着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应时而食的生活理念。

芒种时节,神州大地既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又播种着丰收的希望。“芒”里不偷闲,“种”下丰收年,一“种”一“收"的循环中,道出人生喜乐。芒种蕴含的孜孜以求、奋斗不止的精神与智慧,必将康续传播,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