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为大,至为极,万物至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达到极致。”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进入夏至节气。夏至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梅花鹿角逐渐脱落;二候蝉始鸣,蝉开始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药用植物半夏茂盛生长。夏为大,至为极,万物至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达到极致。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升至22°以上,光照充足,气温持续攀升。夏至是夏九九的起点,每九天为一九,其中三九、四九是最为炎热的时节,也即伏天开始的时候。“夏至三庚数头伏”",根据传统推算方式,夏至后的第3、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开始的时间,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除了热,多雨潮湿是另一显著特点,“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很多地方在午后至傍晚常有雷阵雨,这种雨来去匆匆,且分布不均,被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夏至前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光照时间长,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生长十分旺盛,是一年耕作的黄金时期。民间有“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之说,提醒人们要充分利用有效光温资源,抢种抢管。农作物长势旺盛的同时,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对庄稼的危害较大,正所谓“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中耕划锄是夏至极为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既可以清除杂草,还可以防旱保墙,防涝散嫡。“夏至时节满地苗,遍地需要追肥料”,夏至还是春播作物追肥的重要时期,要适时适量施肥,满足作物对肥料的持续需求。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自古以来形成许多重要的习俗,夏至祭地就是其中之一。《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以襜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祭祀地神是古代重要的祭神礼典,表达人们对地赐丰盈的感谢,同时祈求清除荒年、饥,承载着古人期盼五谷丰登,渴望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们对于土地、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尊重。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被视作是“国之大典”,今北京地坛即是明清皇家祭地场所。
夏至还有祭祖习俗,崔蹇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称,祠。”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人们从田里折上—枝颗粒饱满的稻穗,或将新麦制成各种食物,放到祖先的牌位面前荐新,有的地方把这种仪式称为“过夏麦”,以此来感谢祖先保佑丰收,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
夏至还有许多与农事相关的祭祀习俗,至今仍在流传。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分龙节”,是古代夏至祈雨习俗遗存,人们祭祀三界公爷,蒸制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把糯饭捏成小团粘在柳枝上,插在中堂,祈求龙王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福建福州市闽清县的金沙镇有“游田了(liao)"的习俗。每年夏至农忙后,人们抬出“农神”张圣君祭祀供奉,之后一路敲锣打鼓,到农田里“巡游”,以此提醒乡民以农为本,不误农时,并祈求风调雨顺,去病除害,五谷丰登。夏至这诸多的祭祀活动,是古老先民预防季节变迁给生产生活带来伤害的知识普及和祈愿。
夏至亦有许多食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多地夏至都有吃面习俗,夏至新麦登场,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江苏常州、无锡早晨吃麦粥,中午吃蚀,取混沌和合之意,祝福孩子聪明健康。“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广东广西等地喜欢在夏至吃荔枝,认为吃荔枝有利于提升体内阳气。“夏至吃蛋,石板踩烂”,湘南嘉禾、蓝山、桂阳一带吃夏至蛋,民间认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江南地区夏至还有吃“麦粽”、“夏至饼”、“圆糊醮”等食俗。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一天,之后日影渐长,到冬至为最长,全年日影长度在此间循环往复。古人据此抽象出阴阳,将天文上升为人文,“夏至-阴生"是古人对天地间能量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夏至作为阴阳流转的重要时间节点,古人顺应自然总结出热极生寒的养生之道和阴阳转化的人生之道。如果小满告诉我们“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生命最高境界,而夏至则带给我们阴阳转化的人生启示,处顺境退一步想,处逆境进一步想,这也是夏至节气带给我们的关乎天地人生的无上真谛和意蕴。
来源:《中国政协》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