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篇

立秋:垄香禾半熟 原迥草微衰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作者: 点击:

中国先民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四立”节气,其中就包括立秋。农谚云“立秋十天遍地黄”,农作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迎来收获季节。

立秋,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进入立秋节气。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据文献记载,中国先民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四立”节气,其中就包括立秋。农谚云“立秋十天遍地黄”,农作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迎来收获季节。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西风带来一丝秋爽之气;二候白露降,一场秋雨过后,薄雾蒙蒙、浸润天地;三候寒蝉鸣,金风始至,初酿其寒,寒蝉之鸣若断若续。

立秋时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农民抓紧农时开展秋收、秋种、秋管。“白菜白菜,立秋快栽”,华北地区种植大白菜、秋萝卜等蔬菜。“立秋看年景”,东北地区的玉米正值抽雄吐丝期,需做好浅耕除草,及时追施穗肥;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需做好间歇灌溉及黏虫、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治。“麦到芒种,稻到立秋”,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抢收早稻、抢插晚稻。“苞谷过了秋,家家快抢收”,西南地区抢收春玉米。“立秋处暑天气凉,翻晒夏茬紧打场”,西北地区的春小麦进入收获期,需适时收割,及时晾晒脱水;“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棉花正值花铃生长期,需做好水肥管理及棉蚜、黄萎病等病虫害防治。

立秋迎秋,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仪礼。古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少昊、蓐收的仪式。晋代文人潘尼有诗云:“朱明送夏,少昊迎秋。”据民间传说,少昊负责管理鸟类、指导农事,蓐收辅佐少昊,主管秋收,迎秋活动反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重农思想。一叶梧桐一报秋,宋代宫廷在立秋日举行“报秋"仪式,太史官手持朝筋,在交节时辰,高声奏报“秋来了”,“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预示秋大的来临。

时至今日,民间流传的迎秋习俗依然丰富多彩,有些已经发展成为红红火火的农文旅盛会。每逢立秋日,湖南花垣等地的苗族群众都身着盛装、结伴而行,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举行打八人秋、吹笙、歌舞和“秋老人”送祝福等活动,在“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热闹氛围里,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浙江金华地区流传着“立秋迎福”民俗,祀奉北宋清官胡则,即“胡公大帝”,表演舞龙、舞狮、莲花落、铜钱鞭等民间艺术,盼望农事丰稔、祈祝国泰民安,具有丰富民众生活、增强文化认同、弘扬向善精神等多重功能。春祈秋报,各具特色的迎秋礼俗不仅深受民众和游客喜爱,更是有力彰显着中华民族敬重自然的美好品德。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也是分享的季节。北京门头沟灵水村在立秋举办“秋粥节”。清代康熙年间,当地入秋前后很多人家断粮断炊,刘举人便在村中支起大锅,帮助村民度荒。为表达对刘举人的敬仰和怀念,每逢立秋,人们都从家中各取食材,共同架锅熬粥,称“举人粥”。依托立秋文化,当地大力发展村域旅游经济,并申请了举人茶等商标专利,有力助推着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江西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立秋前后,村民为顺应地形,在屋顶上搭起晒架,晾晒收获的辣椒、夏菊、玉米、稻谷等农作物,满眼尽是金黄、红火景象,俗称“晒秋”。如今,“晒秋"美景不仅表达着丰收喜悦,也是画家、摄影家的重要艺术创造素材,成为文化传承的靓丽“名片”。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立秋吃西瓜、甜瓜等瓜果的食俗,即民间所称的“啃秋"或“咬秋”,俗信此举可“啃去”末伏余暑,“咬住”秋爽之气,防范秋燥等疾病,保一秋身体安康。江南一带有立秋吃秋桃的习俗,在润燥补水的同时,又有食寿桃的寓意,祈盼健康长寿。立秋进补,是各地普遍流传的饮食习俗,如辽宁在立秋吃饽饽、伏面等,谓之“吃秋饱”。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在瓜果飘香的时节,立秋“贴秋膘"既可以补充因夏暑酷热造成的身体亏空,也是在为繁重的“三秋"农业生产做着体力上的充足准备,生动体现着中国人顺天应时的养生智慧。《说文》:“秋,禾谷熟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辛勤付出,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回报。让我们携起手来,持续进取不息,共同绘就岁物丰成的好年景。

来源:《中国政协》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