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篇

处暑: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作者: 点击:

处暑既是夏日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是作物长势喜人、农民憧憬丰产的时节。

处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进入处暑节气。处暑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雏鹰长成,开始捕食猎物;二候天地始肃,自然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农作物临近收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即将结束,天气转向凉爽。

处暑既是夏日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是作物长势喜人、农民憧憬丰产的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晚温差日益加大,昼暖夜凉的条件有利于庄稼加速成熟。南方地区连作晚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灌好“养胎水”,施好“保花肥”。北方地区需抓紧蓄水保墙,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越冬作物的播种。“立秋处暑八月到,玉米掰开肚皮笑”,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玉米开始灌浆成熟。“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处暑是移栽大白菜的适宜时节。

处暑是秋报的时节,民间流传着祭祖、尝新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以此怀念先人,敬告丰收,感恩自然的馈赠。古时,人们先以新收获的谷物瓜果祭祀祖先,再进行品尝。当今,湘、黔、桂等地区的畲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依然会在处暑前后举办隆重的尝新节。农家从田中摘取早熟丰盈的稻穗,煮成喷香的新米饭,于田间祭供祖先,然后举行家宴,是为“尝新”。各地处暑有多种多样的“谢土地”仪式,或于庙前祭拜供牲,或在田中插旗佑苗。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一些地方举行祭祖、祀土、放河灯等仪式,供品也多取自新收获的各类农作物。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处暑节气正值夏秋之交,人体易受“燥邪”侵扰,饮食以预防和缓解秋燥为主。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认为此时鸭子肥美,且鸭肉味甘性凉,正是顺应时令的食物,因此中国南北方多地都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由于鸭子的“鸭"和“镇压”的“压”同音,民间也有传统认为,吃鸭子包含压制灾祸、消除疾病的吉祥寓意。南方地区有处暑“煎药茶”的习俗,家家户户到药店配制凉茶回家煎煮。人们认为入秋需要“吃点苦”,药茶清热去火,是秋季润燥的必备佳品。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暑云散去、秋色连波、稻麦黄熟,处暑节气是热向凉的过渡,充盈着丰收的希望与祈盼。“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尚农业、以粮为本的国家。“仓廪实,天下安”,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愿。处暑节气,不仅昭示着天地生养万物之壮美,也反映着“春华秋实”的人生智慧。

作者:于湛瑶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