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思政 -> 人物篇 -> 正文

小麦条锈病专家——李振岐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作者: 点击: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期的重要病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曾经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过严重的危害,祖辈们都认识小麦条锈病,知道其危害性,那么这种病害的危害问题到底如何解决的呢?那还要归功于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辛勤付出!

小麦条锈病专家李振岐.jpg

人生经历

李振岐(1922年10月4日—2007年9月23日),字兴周,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2年10月4日,李振岐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37年,李振岐升入河北省立遵化中学。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侵入中国。他看到家乡沦陷,侵略者残害人民,义愤填膺,同时,看到蝗虫经常为害,损失很大,下决心一要参加革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二要学好农业科学,把病虫害消灭掉。

1944年12月,独山失守,民族危机,李振岐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兰枷训练基地接受军事训练。

1945年6月,李振岐回国在昆明待命参战,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遂退伍转学至西北农学院(1999年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学习。

1949年2月,李振岐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助教(1949年2月至1962年2月),并开始从事小麦锈病研究。

1988年,李振岐兼任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1992年后为名誉所长。

1996年,李振岐参加筹划联合申请部批“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获得了批准,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1997年,李振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学部。

2001年6月28日,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李振岐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9月23日,李振岐去世。

科研与论著

李振岐在中国国内首先揭示了陕、甘、青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并且发现陇南和陇东等早播冬麦区为秋季菌源基地和传播桥梁地带, 提出了防治途径,为开展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主持研究了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发现品种抗锈性丧失由西部麦区向东部麦区发展,陇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越夏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 病菌小种毒性变异为引起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植株群体遗传分化与山区低温为引起变异的重要诱因,半山为变异的关键地带,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和建议。主编《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中国小麦锈病》、《小麦病害防治》、《植物免疫学》、《小麦锈病及其防治》等研究专著。

社会评价

李振岐的一生情牵西北、心系农学,为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华网评)

李振岐院士是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开拓者,小麦条锈病研究的奠基人,中国国内最早系统开设植物免疫学课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小麦条锈病和植物免疫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丰收的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