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试验田里一片金黄,85岁的傅廷栋,每天会出现在这片花海。“年纪大了,他们都劝我少下田,现在我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一口浓浓的广东口音,傅廷栋笑呵呵地说。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带上“傅氏六件套”,扎进田里的傅院士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60余年来,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遨游在油菜王国……
一辈子,一株花,一件事。
傅廷栋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过3亿亩。作为国际杂交油菜的主要开拓者,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影响深远。德国科学家曾评价说:“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细数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亩产提高了3倍,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油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1965年,傅廷栋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当时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籽仅500千克左右,还不到先进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彼时刚留校任教的傅廷栋意识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唯有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上下功夫。
其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国外先后在油菜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但这些不育类型难以找到恢复系或者不育性不稳定,因而无法直接用于生产。用傅廷栋通俗的解释来说,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就要首先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油菜雄性不育的“母油菜”,却一无所获。必须寻找新的雄性不育系,而且要跟时间赛跑、跟外国同行赛跑。
1972年3月20日,这是傅廷栋一辈子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傅廷栋清早就钻进了油菜田,当他走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资源圃时,眼前一亮,居然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而6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一捏花药,没有花粉。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反复搜寻了几遍,他总共找到19株上述表型的植株,通过仔细研究,确认这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上“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这是傅廷栋带着“傅式六件套”在学校试验田、在农村田野里,找了整整两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后所获的“至宝”。
一举成名天下闻。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杂交种。
如今,我国油菜品种杂种化率已达到70%,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还被国内外转育到大白菜、小白菜、红菜薹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对上述蔬菜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国际油菜研究理事会授予傅廷栋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名亚洲地区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根肿病是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传染性强的世界土壤传播病害,会造成小苗枯死,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堪称十字花科作物中的“癌症”。在国内,一度仅四川省发病面积就达300万亩以上。为应对我国油菜主产区面临的根肿病威胁,傅廷栋带领张椿雨等专家,从2010年开始利用芜菁、大白菜等优异抗病资源,在国内首先选育了抗病新品种。经过在四川等病区试种,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抗病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达800万亩。
增产提质,良种是关键。傅廷栋个人先后培育出16个品种,带领团队培育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过3亿亩。如今,全国每年种植的1亿亩油菜里,由傅廷栋团队培育的品种超千万亩。原来的油菜品种高芥酸、高硫苷,菜籽油质量差。现在‘双低’菜籽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量高、收益好,品质接近橄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