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思政 -> 人物篇 -> 正文

蒿草青青报春晖——屠呦呦

来源: 时间:2023年07月14日 作者: 点击: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7年初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图片1.p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浪漫的传统文化不仅带给人们语言上的魅力,也为医学发展指明了一条神奇的道路。“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一株小草也会发出巨大的力量。”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在东南亚地区,一种名为疟疾的恶性传染病正广泛传播。感染者上一秒如烈火焚身,下一秒又感到寒气袭来,整个人忍不住颤抖,甚至高烧致死。在屠呦呦团队研发出青蒿素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的树皮中提取出的奎宁和德国公司研制出的氯喹来抗击这种致命疾病的。不过那时候人类并没有这么幸运,奎宁虽然能治疗疟疾,但是副作用也不容小觑,服用后有可能出现腹泻、耳鸣、哮喘等多种不良反应。不仅如此,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致病的疟原虫已经对当时的特效药氯喹产生了抗药性。

屠呦呦对疟疾并不陌生,小时候她的家人都得过,自己也没有幸免。但恶性疟发作异常凶险。

屠呦呦团队的目光锁定了中药青蒿,她们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但效果并不稳定。在翻阅古籍《肘后备急方》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屠呦呦陷入沉思,为什么古人用“绞取汁”,而非中药常用的煎熬法?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在经历高达190次失败以后,1971年10月4日,团队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在“523”任务研究过程中,青蒿的概念过于笼统,寻找到疑惑之后,屠呦呦的团队逐一设计实验去验证。他们首先发现青蒿融入乙醚溶液后的提取物有效,屠呦呦便直接在实验室里放下7口装有乙醚的大水缸,用来浸泡青蒿。由于乙醚有毒,她为此患上了毒性肝炎,她的几位同事有的得了肺部肿瘤,切除了大部分肺才得以活命,有的更是英年早逝,为科学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当时夜以继日地尝试,最终从有毒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出无毒的有效成分。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1982年,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身份,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奖章。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为全世界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73.6万人稳步下降到2019年的40.9万人。仅以青蒿素挽救全球生命的数量来衡量,她的发现对于人类的影响无法估量。荣获诺奖时,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的确,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宝库,正如青蒿素的创制缘于从中医药宝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中医药以其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可以在更多的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如今,中医药的推广和创新仍在路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她(屠呦呦)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对此,屠呦呦总是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勿需多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全国“523”团队对于国家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一精神力量,才有了奋斗与奉献、才有了团结与协作、才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屠呦呦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生命,对人类的影响无法估量,同时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