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工程中心

中心简介

作物育种工程中心近年科研成果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20日 作者: 点击: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我校小麦育种团队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区域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以打造“技能甘肃”、实现“藏粮于技”的科研使命,在生产一线践行了“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责任担当。近三年来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育成春小麦新品种3个,在丰产稳产及抗病抗逆性方面有新的突破

育成的甘育5号和甘育6号于2021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分别适宜在甘肃省河西水地品种类型区和中部春麦水地品种类型区种植;2022年,育成适宜在甘肃省河西水地品种类型区种植的丰产抗病抗逆春小麦新品种甘育8号。在产量表现上,甘育5号和甘育8号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537.54千克和550.36千克,分别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6.31%和5.71%。甘育6号两年平均亩产343.37千克,较对照陇春23号增产7.38%,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抗病性方面,据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3个品种具有慢条锈性,甘育8号成株期对白粉病免疫。在抗逆性上,灌浆落黄好、抗倒伏、抗旱,甘育5号、甘育8号等品种抵御了2021年河西走廊干热风的严重威胁,受到农技推广部门和广大种植户的好评。

(二)制定小麦品种地方标准2项、栽培技术规程4个,为良种配套良法、加快品种推广提供了保障

在甘育系列品种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各地栽培试验结果,制定了《小麦品种 甘育3号》《小麦品种 甘育4号》甘肃省地方标准,标准代号分别为DB62/T 4336-2021和DB62/T 4337-2021。同时,制定了“甘育系小麦新品种优良种性保持和种子生产技术”“甘育系春小麦新品种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甘育系春小麦宽幅匀播机械化播种技术规程”“河西走廊春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品种标准的制定规范了甘育系品种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为其繁育、检验、种子经营和大田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配套栽培技术解决了粮食生产中种植成本偏高这一大“软肋”,通过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每亩还可降低成本46.30元。

(三)“甘育系”小麦品种品牌日益凸显,为富民兴陇、助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兰州新区秦川镇建成甘育系小麦品种原种繁殖基地近300亩,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小麦种植县建成新品种试验示范点、繁殖点25个,良种繁殖面积达7830亩,示范推广面积53.1万亩。据多年试验示范和大田测产结果,甘育系品种在河西灌区平均亩产550.13千克,较对照品种亩增产45.74千克,总增产粮食2428.63万千克,新增经济效益8226.92万元。

结合甘育系小麦品种的选育,我校每年完成近500人次的教学实践实习任务,还成立了小麦育种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人才,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在小麦品种示范推广中,结合良种良法配套,近5年,培训农民7200多人次,帮助抚育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10余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育种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种业公司+种植大户”研发推广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于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模式。

甘育系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满足了我省小麦种植区域对春小麦品种的需求,基本实现了丰产与稳产、丰产与多抗等诸方面统一。通过良种配套良法、田间地头技术培训,甘育系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广大种植户的认可,有力地提高了种植积极性,推进了品种布局和更新换代。目前,山丹县已将甘育3号列为主体品种。

四、经验启示

(一)紧盯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开展育种工作乡村振兴,国家的战略指导思想十分明确,立足饭碗,稳住农业基本盘。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让中国人端自己的碗,碗里装自己种的粮食,仍是今后长期的历史任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应当立足国内,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负重当先,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竭尽心力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培育出政府愿意推、企业愿意卖、农民愿意种的放心好品种,充分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造芯”作用,紧紧抓住种子要害,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二)育种育人相结合,探索耕读教育之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振兴的过程,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的参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具备育种育人相结合的优势条件。长期以来,学院一直秉承“像培育良种一样培养学生”,边教学边生产,农学结合,劳学结合,形成了“专家引领+科研育人+服务行业”的教科研模式,培养了魏公河、朱永军、任建平等一大批优秀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我们将继续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耕读教育之路,依托甘育系小麦品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培训,以此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升“育繁推”协同模式,确保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要实现“藏粮于技”,还应针对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根据试验及生产实践反馈结果,形成与该品种相配套的区域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提质增效,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通过“育种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种业公司+种植大户”研发推广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于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模式,才能建立科研+企业+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式协同推广团队,形成协同推广保障机制。新品种育成后,就能迅速进行试验、示范和宣传推广,通过示范和对比,借助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让经销商和种植户认识并了解品种,从而引进试种,进而扩大种植,发挥技术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