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寒暑转换的关键阶段,正所谓“白露收残暑”。时至白露,秋意渐浓,徐徐北风一扫暑日的倦怠,激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灼灼玉露聚集着天地的精气,浸润出别样的草木芳华。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65°进入白露节气。白露是寒暑转换的关键阶段,正所谓“白露收残暑”,特别是北方地区,天气明显转凉,夜间空气中的水汽易于遇冷凝为露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春去秋来,鸟类对季节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白露分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即大雁,玄鸟即小燕,都是中国境内常见的候鸟。古人认为塞北是大雁的故乡,小燕则属南方之鸟。白露时节,大雁、小燕渐次逐秋日行进而向南迁徙,这一“来”一“归”成为人们捕捉自然节律的醒目标志。在白露接近尾声时,许多鸟类都忙着享受秋虫秋实的盛宴,饱食果腹,丰满羽翼,余有所藏,为抵御寒冬做好准备。
“白露遍地金,处处要留心”,群鸟喜得自然的恩惠,农人也已吹响丰收的号角。“黄豆白露往家收”,北方地区的大豆、高粱等作物都渐渐成熟,需要适时采收。“白露白茫茫,谷子满天黄”,西南地区的稻子、谷子果实饱满,只待开镰收获。“白露收棉,手脚不闲”,大江南北的棉花陆续进入棉铃绽放期,可分批采摘。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原,寒露种河滩”讲的是冬小麦种植,其中不仅体现出顺天应时的思想,还蕴含着因地制宜的智慧,提醒人们在山蝠薄地要早下种子。
白露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和养分累积。但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时发,是影响农事活动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雨水可能导致待收的庄稼倒伏、霉烂或发芽,因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仲秋农忙正当时,感念天地、祈福丰收就成为白露民俗活动的重要主题。浙南山区的“文成白露习俗”至迟形成于宋元之际,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露前后,当地会举办尝新节,包括祭祀天地、孝敬长辈、酬报耕牛、慰劳家主、留饭祈丰等仪式。人们盼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鱼虾满仓。
白露盈盈,古人的虔诚与风雅也凝结在点点秋露中。中国自古有白露“收清露”的习俗,人们相信秋露具有养颜明目、强身祛病的功效,《本草纲目》就提到秋露“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乾隆皇帝曾命人收拢荷叶上的露水烹制“荷露茶”,清代《吴门画舫录》里留下“以荷露烹茶,与生共话”的记录。茶与露皆清雅,静心宁神,抚去秋燥。说到秋燥,白露的饮食之趣自然也以温寒润燥为上。“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茶树经过一季酷暑的考验,此时正处在生长的最佳阶段,采摘后制成的茶多经过轻度发酵,温和甘醇,颇得老茶客的青睐。
时至白露,秋意渐浓,徐徐北风一扫暑日的倦怠,激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灼灼玉露聚集着天地的精气,浸润出别样的草木芳华。让我们珍惜秋日时光,不断汲取营养,凝聚力量,释放人生价值,展现美好风采。
来源:《中国政协》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