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篇

大暑:雨热同季 丰收可期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作者: 点击:

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进入大暑节气。大暑分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孵化而出;二候土润褥暑,土壤潮湿、天气闷热;三候大雨时行,雷雨天气频现。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时节,炎热的天气和充足的雨水,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农谚云:“禾到大暑日夜黄”。华南地区,早稻由绿转黄、逐渐成熟,需及时收获、确保丰产,并为晚稻插播争取足够时间。“大暑一声雷,十七八个野黄梅”,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持续梅雨,降雨量大,容易导致庄稼烂根、减产,要做好排明水、除积涝等田间管理。“伏天大雨不过三,屯里无谷可下饭"。由于天气酷热,一些地区也容易出现伏旱,需及时做好防旱工作。“大暑不浇苗,小麦无好收”,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需及时浇灌农田,保证土壤墙情,防止作物缺水。

大暑正是荷花盛开时。江南一带,百姓举家泛舟、赏荷、品莲馔,情趣盎然。宋朝范成大《吴郡志》记载:“苏州荷花荡,每逢荷花盛开之际,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明代大学士王俟《消夏湾》云:“画船棹破水晶盘,面面芙蓉正好看。信是人间无暑地,我来消夏又消闲"。为防暑降温,古代就有"冬冰夏吃"或"冬冰夏用”的习俗。《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冬天,人们将冰贮存起来,以备盛夏使用。清代蔡云在《吴歙》中写到,“初庚梅断忽三庚,九九难消暑气蒸。何事伏天钱好赚,担夫挥汗卖凉冰"。可见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流行于街头巷陌。

有烧伏茶、喝伏茶等习俗,伏茶大多由甘草、金银花、夏枯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制而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旧时,有人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供人饮用。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吃仙草"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具有消暑功效,在炎炎夏日备受人们欢迎。在山西等地,晒伏姜习俗传承至今,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晾晒后食用,伏姜中含有丰富的姜辣素,能祛湿驱寒,暖胃护脾。在山东、河南等能开胃护胃,增进食欧。二一关岌"“食,是应季食俗的生动体现,“伏茶”、“仙草”、“伏姜”、“羊汤"既是美味的食品,还能祛病扶正、强身健体,是药食同源、顺时养生理念的生动诠释。

大暑节气最具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莫过于“送大暑船"。这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历史。“大暑船"按照旧时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制作,船内载各种祭品。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沿路举行民间传统节目表演,如舞龙舞狮、荡湖船、地戏抬阁等等,一路护送"大暑船"至码头,数万香客沿路祀祷“送暑平安"。最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祈愿驱除邪祟、幸福安康。“送大暑船"习俗是节气文化在沿海地区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人们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大暑,天地之间,骄阳似火,暑气蒸腾。但蒸烤之下,却激发出生命最旺盛的姿态,田间的禾苗,正在茁壮生长,为丰产夯实大暑,天地之间,骄阳似火,暑气蒸腾。但蒸烤之下,却激发出生命最旺盛的姿态,田间的禾苗,正在茁壮生长,为丰产夯实基础;枝头的知了,正在奋力鸣唱,孕育新的生命。大暑节气,既充满艰辛与考验,又饱含憧憬与希望。“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大暑来临之时,秋天的收获也就指日可待了。人生亦如此,只要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做足功课,必定迎来厚积薄发、苦尽甘来、硕果累累。

作者:张正尧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