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Gan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简称“甘农职院”(GVCA),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农业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兰州道彭英甲创建的“甘肃官立农林学堂”;2004年6月2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改建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隶属省农牧厅;200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学院由省农牧厅移交省教育厅管理;2010年4月,学院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办学水平评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段家滩校区、和平校区、新区校区3个校区,校园面积1515亩;设有 12个二级学院 ;有在职教职工510人,在校学生共计11605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10名,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4名。
创办时间: 1906年
主管部门:甘肃省
【设计理念】——历史之合璧

目录
1历史沿革
2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合作交流
▪所获荣誉
3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4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社团文化
5现任领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外文名:Gansu VocationalCollege of Agricultural
简 称:甘农职院(GVCA)
所在地:兰州市
创办时间:1906年
办学性质:公办高校
学校类别:农业类
学校特色: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
主管部门:甘肃省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薛仰全 、党委副书记、校长: 齐 磊
高职专业:35个
院系设置:12个二级学院
校 训:勤朴耕读,守正创新
校 歌 :兴农有我
校歌以进行曲的形式,用浑厚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百余年学校的成长历史和办学特色,歌颂了一代代农职人扎根陇原,脚踏黄土,情系三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衡鉴精神”;也以此来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前进,宏农学,扬国光。

校庆日:10月18日
地 址:校本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425号
和平校区:兰州市榆中和平镇
新区校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区校区位于兰州新区牡丹路
院校代码:13954
主要奖项
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
全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1906
(清光绪32年)——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
1908
招收林科学生17名
1917
1917年(民国6年)——甘肃省甲种农业学校
1918
增招林本科一班
1924
甘肃省立农业学校
1927
甘肃省立农科职业学校
1929
甘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36
甘肃省立兰州农业学校,搬迁新址办学 1941 新增设三年制高级合作科
1944
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设五年一贯制高级农艺科、高级森林科
1945
增设五年一贯制高级畜牧科
1952
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
1954
迁入段家滩新校址办学 1955-1956 年先后征购实习农场120.8亩
1957
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 1958-1959 首创甘肃大面积养鱼成功的光辉历史
1960
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学校先进典型
1969
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学校,搬迁清水县
1972
天水地区农业学校
1973
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
1975
天水农学院
1978
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撤消“天水农学院”
1979
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
1984
举办农经职工中专班
1985
经省政府批准,恢复“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保留“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
1992
在榆中县和平镇建成占地180余亩的教学试验农场
2001
被省上重新确立为省部级重点学校
2004
2004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省政府以甘政函[2004]61号文批复,业务上受甘肃省教育厅指导。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510人,其中聘用行业企业技术专家156名;专兼职博士、硕士217 名,专兼职副高以上职称1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教育部行指委、教指委3人次;获评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学名师等51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成生产性实习就业基地124个,校内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综合实训中心39个,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23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专业6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个,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


学生成绩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学生获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等奖励197项。
办学成果
据2021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6项,厅级奖12项,全国农业职教成果奖1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先后与省内外百强企业、海外企业、重点行业等200余家优质单位建立了长期“四个 合作”关系;与兰州市城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兰州励程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农民种瓜技术培训;与甘肃农垦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开展合作共建;与酒泉庆和农业合作开展祁连山种质资源库建设;与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合作建立现代种业产业学院,与甘肃雨盛尚科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学院,与兰州农投集团合作建立“智慧+”园艺产业学院,与顺丰速递合作建立顺丰产业学院,与北京中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智能国医康养产业学院;与中教畅想合作共建电子商务校企协作创新中心,与浙江驿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慧物流创业孵化基地。与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奥地利、新加坡,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科研开发合作关系,建有中亚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所获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建成作物育种工程中心、向日葵研究中心、作物繁育中心等科研服务中心3个。

科研成果

校园风光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组建育种推广、产品开发等社会服务团队16个,育成小麦品种72个、胡麻品种27个,推广面积2.2亿亩,创经济效益36亿多元;开发茶叶有机肥、花椒采收机等农产品和设施50余个,获国家专利57项,服务到款额1000多万元。教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2项、地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奖37项;完成“863”攻关、“948”引进、阳光工程、“星火科技”等国家项目16项。2020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67篇,院列项目6项,获批地厅级以上项目20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省级厅级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等各级各类项目20多项,其中获立甘肃省白然科学基金1项、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图书馆藏书27.63万册,生均图书65.82册。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超星电子图书50159种,超星学术视频2026集,报纸合订本1948册,期刊合订本3188册。报刊期刊数为235种,报纸32种,其中专业报刊所占比重超过了60%。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学院校徽为深蓝色圆形造型。校徽中央为以“绿叶”和“太阳”形象为基础的主体图案,下方为建校年“1906”。外环下部为农业部原部长刘中一所题校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部为校名英文全称“GansuVocationalCollege ofAgricultural”。
【设计理念】——历史之合璧


校旗
·
学院校旗为印有黄色手书体“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名的红色长方形旗帜。

学校校旗
精神文化
校训 :勤朴耕读,守正创新
校风 :敦品厚德、海纳百川 严慈相济、德艺双修
教风 :志存高远、勤奋善思
学风:志存高远勤奋善思
校歌 :兴农有我
校歌以进行曲的形式,用浑厚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百余年学校的成长历史和办学特色,歌颂了一代代农职人扎根陇原,脚踏黄土,情系三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衡鉴精神”;也以此来激励广大师生不断开拓前进,宏农学,扬国光。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各类社团24个。据2021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摄影作品展、公寓文化月等各类学生活动。
现任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