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朴耕读】出自清·昭连《啸亭杂录·陈提督》:“汝中营有伟髯千总,其人勤朴可任事。”寓意勤劳朴实、敦厚,修身、养德之意,体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耕读教育已成为农业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作为校训学校意在倡导师生培养勤劳朴实、温和敦厚的道德情操,重视耕读教育,强化特色育人,培养学农知农爱农人才。
【守正创新】“守正”是方向,意为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守农耕文化之正,守以农立校之正,坚定“三农”自信,助推乡村振兴;“创新”是动力,代表着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开拓进取的精神特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学校将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在守正创新中办品质之学,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事业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坐落金城,以农立校,设学育才。学校从成立之初就奠定了服务“三农”的“根”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本”,通过一代代农职人的坚守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培养爱农为农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强农兴农科研成果的壮大自身之路。新时代学校将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断增强培养服务甘肃地方经济发展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人教育】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个体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最终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衡鑑精神”,勇担“三农”重任,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办学目标,以“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校地行企合作,推进农工学结合,走“产学研创用”融合办学之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丝不苟】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学校倡导以一丝不苟的办学品格,严谨缜密的办学态度推动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精益求精】出自《论语·学而》,强调一代代农职人崇尚科学、遵循规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真实写照,又体现了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公正严明】寓意农职人不论在何时何处,均要不畏艰辛、不畏权势,为人处世公正,严于律己,勇攀科学的高峰。
【追求卓越】学校期望全体师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努力创优争先,人人争当高品质的人才。
【敦品厚德】:敦品,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厚德:厚德出自《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心胸宽广,重公轻私,不以个人得失为主。学校把师生道德修养放在办学治校首位,既秉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彰显“立德树人”的职教方向。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思是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学校用以比喻可以包容各路群英,可以拓展职业教育多项内涵。
【严慈相济】出自《颜氏家训》。我们将以“大爱”之心、“慈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对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之中,做到宽严有度、严慈并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德艺双修】强调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技能双重培养,让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教师要立德育人,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真正引路人。
【志存高远】三国·诸葛亮《勉侄书》,意寓农职学子追求远大理想、事业的理想和卓越的精神。
【勤奋善思】出自《礼记·中庸》。寓意在求学的道路上要勤学善学、勤思善思,用明确的目的、端正的态度,积极探索的精神,才是为学之道,方成大器。
【中国红】象征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精神品格。代表学校扎根陇原大地办教育的精神归属,表示喜庆、热闹与祥和。
【丰收黄】象征阳光与收获、愉悦与希望。代表学校以农而立,助力农业大丰收,日渐蒸蒸日上的独特蕴意。
【水天蓝】天空的蓝色,象征朝气、宁静、永恒的坚守。代表学校在服务“三农 ”、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永恒坚守。
【生态绿】象征生命、生机和活力。代表学校努力打造特色专业,积极服务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同享新生活,共筑中国梦。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25号
联系方式:0931-8163555
邮 编:730030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