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更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标准应体现专业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专业课程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为规范我院各专业职业能力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特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必需、够用”原则
始终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应当处理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
2、校企联合原则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制订应尽可能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吸收行业企业的意见,从事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应当是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参与者。
3、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原则
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关工种使用手册、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和各种考证相关内容。
4、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原则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进行课程标准设计。以实际的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以完成一个项目下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5、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原则
课程标准设计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除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支撑性知识外,要将“教师教,学生学”根本性转变为“教师导,学生做”。
6、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与人格协调发展原则
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每门课程应当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与人格培养做为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7、过程性考核原则
注重过程性学习考核,要把学生平时完成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的状态与在本门课程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课程考核,彻底扭转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8、指导性、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标准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集教学团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思想于一体,对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各教研室应当充分考虑学院发展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院的软硬件设施,精心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用简练语言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职业能力必修课、职业能力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等。
1.2 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2、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的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突出能力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专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2.1 总体目标
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2.2 具体目标
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
+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XXX”。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
l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
l 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
l 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
l 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
l 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
l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控制等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按学习领域(指任务或模块化课题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能力与态度,突出能力要求。
4.、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考核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4.1.1 教材选用。说明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主教材、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4.1.2 教材编写原则与要求;
4.1.3 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
4.2 教学建议
按学习领域模块和项目顺序描述“项目载体选择、教学媒介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学时分配、活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教学建议要体现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要强调工学结合。
4.3 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教学考核主要指给出本课程的考试大纲及考核方式,应取得的证书名称及等级等。
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教学实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的开发和利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建议等。
4.5 其他说明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四、组织实施
各课程标准由执笔人负责起草,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讨论,报系(部)审核。系(部)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执笔人,待修改完善后上报学院。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审定,审定通过后刊印。
五、学院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与格式(试行)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xxxx
课程标准(样式)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职业能力选修课)
学
分: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执笔人:
制订(修订)日期: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1.2 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注:“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中要分别体现技能内容及要求、知识内容及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4.2 教学建议
4.3 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5 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