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特色专业与能力型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来源: 日期:2015-12-08作者: 浏览量: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石,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能力型课程建设是落实“两个服务”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三农”的关键。为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的培养能够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推动学院内涵式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与能力型课程建设水平,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精神,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理念,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形成以优势特色专业为主干的专业体系,促进学院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建设原则
        特色专业和能力型课程建设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体,以服务“三农”为根本。要充分体现学生就业需求和人生发展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建设过程要遵循五个原则,即适应性、创新性、科学性、示范性和协调性。
三、建设任务
       系(部)主任负责特色专业建设;教研室主任在系主任具体指导下,负责本教研室能力型课程建设。在特色专业与能力型课程建设过程中,各系(部)及教研室要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规划与措施,确保建设效果。
四、建设目标
(一)根据社会经济需求推动特色专业建设
1、总体目标:每个系至少形成 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领域特色鲜明且能引领相应专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特色专业,同时各专业布局能适应全省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生源充足、就业良好。
2、按照打造特色品牌、重点发展、整体跟进的原则推进专业建设,做强特色专业。各系(部)应加强对专业布局的调研与思考,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非重点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按照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系(部)在建设好自己特色专业的同时,应该着眼于长远,设立或申报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未来专业”,使专业建设成为参与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或社会新型产业需求的积极力量。
(二)建设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联动的能力型课程
1、总体目标:专业(核心)课、专业(职业)基础课、公共课各有特点,课堂教学特色明显,在学生培养中使知识、技能与认知、态度和意志等素质统一起来共同发展,课程建设有益于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2、各教研室应当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要进一步整合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环节,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
五、建设内容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一是紧紧瞄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立体化目标定位,从横向看,专业建设就是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和操作型实用人才;从纵向看,就是围绕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与操作,服务不同层次,找到各专业恰当的坐标,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二是依托农业行业背景,以服务“三农”为目标。随着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变,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规模化、集团化生产方式在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行业企业管理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人才缺口不断增加,要求各系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能够紧贴农业行业特色,培养出较好地服务于“三农”的专门人才,为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体现农业行业特色;二是体现素质教育特色;三是体现甘肃农业特色;四是在培养学生的有效性上体现特色(主要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特色);五是细化专业分化上体现特色。
2 、在服务能力上做文章。一是构建围绕产品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与建设教师团队;二是采取合作办学方式,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激励政策;三是系(部)主任与总支书记加强配合,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有效统一起来,使得学生的管理和活动上层次、上水平,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四是基地建设特色突出。在基地建设上,达到训练型、校内生产型、校外生产型、模拟型、展览型、产品开发型等五种类型模式,要求体系完善,特色有效。
五是结合省级特色专业申报要求,做好特色专业建设基础工作。具体包含职教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教学改革、就业服务机制、产学研结合和服务“三农”、教学资源库与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学生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
(二)能力型课程建设
一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建设的本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相互统一,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行为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相互统一。做好两个统一,学生才会得到全面的培养,综合能力与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基本的培养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做中学。在做中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仁义爱心、持之以恒等优良品质培养贯穿始终。
三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学院所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都要建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能力型课程。专业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在理论教学及实习实训过程中,要用好做中学的有效载体。非专业课要创新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思考、行为和专业素养。公共课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教学中,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做中学的有效载体与平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四是把握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学院已经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及在建院级精品课程,都要以能力型课程或公共视频共享型课程进行建设,切实做好转型升级及后续再建工作,进而 带动全院课程整体转型。
五是把握几个特定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型课程建设中,除了培养通识能力以外,主要瞄准培养突出特定专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关键技能与核心能力。
六是把握能力型课程的设计水平。积极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实践、实训、实习和探究性学习产生的真实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要建立教学案例库,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复合技术技能培训,尽可能减少在实训教学中进行简单重复的单一技能训练;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推动学习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
七是发挥教师在生产一线对企业、地区农民培训的职能。在培训中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掌握生产技术变革的进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努力解决好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使教师自身能力在更好地服务“三农”过程中得到提升。
八是结合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做好课程建设基础工作。主要包括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特色与创新、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条件、课程建设规划、教学评价、学校政策支持、网络视频、互动平台等。
六、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本指导意见,并做好建设的组织、实施、管理、评价、考核等工作。对于系(部)特色专业及能力型课程建设工作,学院将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择优评奖。
七、本指导意见于颁布之日起施行,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