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思政 -> 时政篇 -> 正文

走进“基因宝库”,遇见农作物背后的生命故事

来源: 时间:2023年07月14日 作者: 点击:

什么是“种质”?它和“种子”的概念不太相同。种质指生命体内的遗传物质。不仅是种子,枝条、根茎,甚至是用试管组培出来的植物细胞,只要包含不同的基因性状,就是一份独特的种质资源。这样来理解,种质资源库,其实就是一座基因库,一座“活”的生物“图书馆”。有人做过这样的类比,如果把一个核苷酸当作一个字符的话,那么一个普通植物细胞里贮存的遗传信息,大概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全部藏书的字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是芯片的原材料” “育种,就是从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势基因,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农作物的后代生长范围更广,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强,让人类可食用产品更充裕。”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技术的出现变革了传统育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培育新种的效率,中国水稻研究所、之江实验室、湘湖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在育种手段创新方面都有一技之长,但归根结底,它们都需要丰富的基因资源作为基础。

种质资源库除了收集、保存、鉴定种质之外,更承担了对外分发、共享种质资源,服务科学研究的职责,种质库算得上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科学基础设施。种库前期投入大,需要专门的人员管理,但自身很难产出成果,也没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库,以往单靠科研单位的力量是很难建起来的。

“种质是活的资源,不是放起来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还要不断去检验它们的生命力,要种植更新,这就是圃的作用。”收到一份种质后,科研人员首先要在圃里把种子种上一季,一是为了挑选出质量最佳的选手,二是初步鉴定、比较,去掉重复的资源,接着才是干燥、包装、称重,入库保存。冷库一共由8间不同标准的单体库构成,在-18℃的库里,种质的生命力降到最低,能够存放长达50年,同样的材料在-5℃、2℃的库中也有备份,进出更为方便。入库后,定期的检测必不可少,种质的发芽率必须稳定在一定水平,一旦发芽率下降,或者存放期到了,就需要再重新种一遍。种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土地里,发芽、生长、结果,在这样的轮回中,一次次延续它独有的基因。

“保存地方种质,也是保存一段故事”2015年,农业部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五谷丰登,还包蕴着地方独特的文化。很多地方品种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大量古老、特色、珍稀的地方种质资源由于国外种子的进入而逐渐流失,它们的流失,如同物种的消亡,每一年都在发生,种质资源库将为这些珍稀种质提供一片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