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落实高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非遗进校园”为核心抓手,构建“课堂+活动+赛事+实践”四维传承体系,将麦秆画、掐丝珐琅、农耕器具文化等非遗资源与农业院校特色、学生成长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了非遗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从“文化传播”到“育人赋能”的跨越,为高校非遗传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多维活动搭台:构建非遗传承立体矩阵
学院立足师生需求与季节节点,策划开展多元化非遗活动,让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日常、浸润师生心灵。


(一)技艺培训:夯实非遗传承根基
以“非遗技艺实操”为核心,常态化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定西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冉艺飞等专家驻校授课,聚焦麦秆画这一与农业紧密关联的非遗项目,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分组实操+作品点评”四步教学法,覆盖学生200余人次。培训中,学生结合农学等专业特色创新创作——农学专业以“农田作物”为主题还原农耕场景,不仅掌握了麦秆筛选、浸泡软化、剪切粘贴等核心技艺,更挖掘出“小麦秸秆”这一农业副产品的文化价值,实现“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与非遗技艺的双向赋能。此外,学院还拓展掐丝珐琅画、漆扇制作、烧箔画等技艺培训,让师生近距离触摸非遗匠心。

(二)节日融合: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
紧扣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打造“非遗+节日”特色活动,让传统文化在节庆氛围中焕新。端午期间,开展“石榴花开和美陇原”活动,设置掐丝珐琅画(绘端午图案)、端午手串编织(五彩丝线配香囊)、非遗剪纸热缩片耳饰(融入龙舟、粽子元素)等体验区,师生动手实践中了解端午祈福习俗;中秋之际,举办“月满中秋,非遗共赏”活动,推出非遗鱼灯、敦煌泥板画、二十四节气纸浆画等项目,优秀作品纳入学院非遗展区长期展演,累计吸引500余人次参与,实现“节日有氛围、非遗有温度、文化有传承”。

(三)赛事竞技:搭建非遗创新展示平台
以赛事为纽带,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能力提升。农业与生态学院代表学校积极参与省级赛事,在2024年甘肃省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中,学院推送作品获非遗创新作品与技艺展示(本科、高职组)三等奖,与全省高校交流非遗传承经验,拓宽师生视野。

(四)社会实践:延伸非遗传承半径
依托暑期实践,开展“探寻家乡瑰宝,传承非遗文化”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寻访家乡非遗资源,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记录非遗技艺与文化内涵,开学后通过展览、分享会展示成果,表彰优秀个人与小组。活动不仅让学生挖掘出各地特色非遗(如地方刺绣、传统编织),更将非遗传承从校园延伸至家乡,助力地方非遗文旅品牌建设,实现“校园传承—家乡实践—文化反哺”的闭环。

二、三重赋能见效:彰显非遗育人深层价值
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止于“形式热闹”,更在文化自信培育、学生能力提升、教育模式创新层面实现深度突破。
(一)铸魂:强化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打破“非遗离生活遥远”的认知误区,8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注甘肃本地非遗项目”。从了解麦秆画承载的农耕文明记忆,到制作中感受掐丝珐琅的宫廷技艺魅力,再到寻访家乡非遗时体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学生逐步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自觉将“传承非遗”与“时代使命”相连,树立“涉农专业是报国之门”的理想信念。

(二)赋能:提升综合素养,培育创新思维
非遗实践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活课堂”:手工制作(如麦秆画剪切、手串编织)锻炼耐心与专注力;主题创作(如结合专业设计作品)激发创新思维,12组麦秆画作品融入现代审美与专业元素,为非遗文创开发奠定基础;赛事与实践活动则提升沟通协作、项目策划能力,助“创新创业”教育落地——部分学生已探索将非遗作品转化为书签、装饰画等文创产品,迈出“以创促传”的第一步。

三、未来展望:深化非遗传承,服务文化强国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非遗传承”为切入点,深化“农业特色+非遗文化”融合路径:一方面,加强与地方非遗传承人、文旅部门合作,开发“农耕非遗”特色课程,培育非遗文创工作室,推动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文旅产业结合;另一方面,完善“非遗+双创”培育机制,支持学生团队孵化非遗创新项目,让青年一代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从“指尖技艺”到“心中文化”,从“校园活动”到“育人体系”,农业与生态学院以非遗为纽带,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对话的桥梁,书写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