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农业与生态学院开展“体悟非遗之美,弘扬多彩非遗”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来源: 时间:2024年08月08日 作者: 点击: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砖雕、麦秆画、剪纸等 8 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为深入挖掘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非遗文化的深层价值,并推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8月7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乐道拾遗”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7人赴定西通渭开展社会实践。

图片1.png

实践队员分别拜访了通渭剪纸市级传承人李淑兰和通渭麦秆画传承人冉艺飞两位老师,深度体验了指尖艺术的魅力,感受民间非遗文化的深厚积淀。李淑兰老师表示,在她制作的众多剪纸类作品中,窗花作品对她而言弥足珍贵。

在李淑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学习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队员们拿起剪刀精心用剪纸剪出了五角星、窗花等简易图案。

微信图片_20240814213710.png

随后在冉艺飞麦秆画工作室,实践队员参观了制作技法精湛的各类麦秆画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814213720.png

最后实践团转战通渭县文化馆,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渭影子腔、通渭小曲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剪纸、脊兽、草编、木雕、砖雕等省级非遗技艺,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非遗知识,更被这些传统技艺的精湛与魅力所深深吸引。

图片4.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通渭县的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实践团成员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同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深度结合,传承保护和发展家乡的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重要途径,让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未来,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苗欣 图/苗欣 审核/罗晶 来源/农业与生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