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骞院长在2015年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年会上做主题报告

作者: 编辑: 审核: 图片: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01 浏览量:

1127日,2015年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年会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在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主要研讨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与途径、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等问题。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保平、白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鹰以及甘肃省教育厅职成处负责人、省内各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有关中职学校院(校)长50多人出席本次会议。学院院长李敏骞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

会上,陈保平副厅长回顾了去年以来全国全省职业教育的变化,指出职业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央有关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国家制度层面已具备了基本条件。陈厅长说,一年多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全国范围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高职高专教育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也指出,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都将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教育要顺应这些挑战,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好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作用。面对新的任务,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全面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创新,更加突出聚焦内涵发展,更加突出校企深度合作,更加突出完善治理结构,更加突出扩大对外开放。

李敏骞院长首先做了题为《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实践性问题思考》的报告。李敏骞院长从中高职贯通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依据、中高衔接的招录方式、中高职教育的热点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李敏骞说,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中,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贯通。可以看出,贯通从结果上有利于中高职招生,但根本上是要有利于特长生沿一个兴趣方向向上、向精深发展,有利于人的多元智能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其次,实施中高贯通必须对几个关键环节有充分的认知。一是实行“3+3”六年一贯制确保质量;二是专业群要对口,如2015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明确了高职专业所衔接的中专专业、本科专业和职业岗位,体现了国家对中高职贯通专业衔接的要求;三是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根本工作是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机制是集团化办学;四是中职阶段开课必须要强化人文素养、专业基础素养、科学素养,如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对种植类、养殖类、农经类中高贯通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进行了设计,强化了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学;五是中高职学校应该选择特长优势专业开展贯通培养,每年招生达到2个班以上,同时中职分设升学班和就业班,自愿、择优组建升学班,升学班不考试直接转段;六是中高院校要推行学分互换和选课制度。

李敏骞院长在谈及中高职衔接招录方式时说,10年来实施中职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已趋于成熟,在今后中升高、中升本考录方案中再不需重构。若需完善,如同中国的所有考试需要在考题的有效性上下功夫。除了极个别技术能手和特殊人才外,在中高衔接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展单独招生考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高考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努力实现人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标志。从现实来看,仍有20%多高中生无学可上,也没有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机制,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盲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软肋。唯一的出路是构建高考落选普高生短期免费培训职业岗位资格证制度,切实发挥职业院校的培训职能,也就是首次入职职业资格的培训,使各类学生有效上学,彻底解决高等教育择优性和职业教育普惠性的统一问题。

报告中,李敏骞院长同时阐述了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等热点问题。他说,国外各种职教形式是可以学的,但学回来是活不成的,不能今天学澳洲的,明天学加拿大的,后天学德国的。我们应该倡导广泛借鉴和学习,但关键是不能丢掉自己和本质。 学习别人先进的职业教育,要学习他的本质,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培养人格统一起来,在“做中学”过程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独立思考、自主行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是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创办企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本质是创造性人格和领袖人格的塑造。当前的双创、众创、创客是社会发展需求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而真正形成创新创业的大格局还需持久的努力,前提条件是从现在开始要对新婚夫妇实行教育子女职业资格证制度,强迫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领取结婚证。我们现在开车都要资格证,何况教育子女这样复杂、重大的事业。缺乏创新创业素质的父母和老师很难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要让我们的身心素养提高走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生命生长之前。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对李敏骞院长的报告高度赞肯,认为在中高职贯通、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谈出了本质、特点、问题与路径,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体现了一个学者对教育事业、人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钻研,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就自己,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25号

联系方式:0931-8163555

邮 编:730030

甘公安网备

关注我们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