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举办学校展馆讲解大赛的通知

日期:2024-10-21 来源: 作者:

各二级学院:

岁月长河育睿智,史鉴过往启新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学校也在砥砺奋进中走过了118载。为传承陇原农耕文化,深入挖掘校史,激发学生的爱农爱校之情,经研究,特决定举办学校展馆讲解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农耕文化,讲述农职历史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政策研究室、校史办公室

承办单位:农业与生态学院

三、参赛对象

学校全体在校学生

四、讲解内容

参赛学生在学校校史馆、陇原农耕文化馆、土壤标本馆、民俗文化馆中,任选其一进行现场讲解。

五、赛程安排

(一)报名方式

请各二学院积极推选优秀学生参赛。参赛选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整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时间截止到2024年10月31日。

(二)比赛安排

1.比赛将于11月中旬分别在各展馆举行,相关选手抽签、具体时间安排届时另行通知。

2.所有参赛人员必须按照对应展馆的讲稿进行讲解,可适当进行拓展,但不得随意改变讲稿结构框架。

3.从10月22日起至正式比赛前,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8:00,所有比赛展馆将定时开放,请参赛选手自行进行演练备赛。

六、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获奖学生可获得荣誉证书及精美奖品。

七、联系方式

在报名参赛、演练备赛过程中如有疑问,可联系以下工作人员:

(一)主办单位

秦老师18919992208(957947244@qq.com

魏老师13919053439(1062349293@qq.com)

(二)承办单位

刘老师13359450603(282269961@qq.com)

附件: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展馆讲解大赛评分标准

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讲解稿

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陇原农耕文化馆讲解稿

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土壤石器馆讲解稿

4.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民俗文化馆讲解稿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10月21日

附件1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展馆讲解大赛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细则

满分

得分

仪容仪表

(20分)

着装打扮

着装得体,妆容整洁符合讲解员身份和场合。

10


举止仪态

举止从容,表情自然,精神饱满。

10


内容质量

(45分)

准确性

讲解内容准确无误,无错误历史描述,符合展馆的真实内容。

15


丰富性

讲解内容丰富,讲解形式多样。

15


深度性

深入挖掘各展馆内涵和价值,讲解内容具有启发性。

10


语言表达

(30分)

语音语调

语音清晰,语调自然灵活,易于听懂。

10


流畅性

语言流畅,无口头禅和语法错误。无过多卡顿和重复。

10


感染力

语言优美,讲解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10


问题回答

(5分)

能准确、流利回答评委提问知识问题。

5


总分


附件2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欢迎参观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本馆建于2023年,由“一座学院”“一个人物”“一条道路”和“一滴汗水”四个部分组成,总面积796平方米。

下面,我带领大家参观,请从这边走。

“一座学院”

【校园风采】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校园风采的图片展。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农工商贸旅”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建有段家滩校区、和平校区、新区校区3个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1万名,教职工500余人,双师型教师超过53%。

学校是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之一,设有农业与生态、园林与建筑、经贸与电商、畜牧兽医科技、食品与文旅、信控与智慧、制药与应化、康养与教育8个二级学院,开设农林牧渔、财经商贸、食品药品与粮食、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等10大类35个专业。学校强化训育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岗位任务深度对接,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奖励300余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6%以上。

【周祥椿塑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尊雕塑就是被人们称为“甘肃的袁隆平,把金色种子撒遍陇原大地的陇原骄子”、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他在我校从事育种工作近40余年,带领一代代农职耕耘者不断向前,为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周老的步伐回顾学校百余载躬耕兴农、弦歌不辍的奋进之路。

【首家职校立志中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学校初创时期的衡鑑堂复原貌。

甘肃农职院是甘肃省第一所官立职业学校。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怜惜长途跋涉、困顿于途奔赴陕西赶考的甘青宁学子们,创建了甘肃贡院。1906年,兰州道彭英甲,推新政、办新学、育新人、兴实业,在甘肃贡院衡鑑堂总办甘肃农矿学堂。1907年2月开学后,分设“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民国时期,罗经权在原址上复建为“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

这些图片都是学校初创时的珍贵资料。

【筚路蓝缕衡鑑传承】

请大家移步这边。这里展示的是学校六次迁址的情况。

因历史原因学校多次停办,并且历经六次迁址,由甘肃贡院的所在地萃英门迁到何家庄、牟家庄一带,后又迁至现在学校所在地段家滩,建国后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一度迁到天水市清水县,最后回到了段家滩原址继续设学育才。学校始终以兴农、富民、强国的情怀,给水深火热中的劳苦百姓点燃心灯。罗经权、陈世泽、王尔黼等一批批有识之士,边教学边生产,农学结合,劳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结合的耕读教育之路。解放后,王法尧、许维刚、周祥椿等一批批仁人志士倾心科研、服务“三农”,培育了小麦和胡麻新品种,形成了“专家引领+科研育人+服务行业”的教科研模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公正严明、追求卓越的衡鑑精神成为一代代学子探索前行的指引路标。

“一个人物”

请移步到这里。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

【作物育种首开先河】

陇原育种王、陇上袁隆平、甘肃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先生,在学校工作近50年。翻开周祥椿的履历,一连串“国字号”头衔和荣誉堪称显赫,令人震撼。而更令人敬仰的,是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辞辛劳的精神品格。

周祥椿,江苏昆山人,1955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学校(当时是兰州农校)工作。经济困难期间,学校于1963年夏停办,他带领三个无家可归的学生到位于榆中县高崖乡的学校农场从事生产。把一个农场废弃的七八米长、四五米宽的粪坑坑底整平,开始了小麦和亚麻试验。 1969年,周祥椿随着学校迁往甘肃天水清水县,作物育种工作也发生了重大转折,育种团队和规模都不断地扩大。1978年,他选育的第一个亚麻品种天亚2号问世,抗条锈小麦品种清山782和清农1号也相继育成。

从事科研的50多年间,周祥椿育成小麦品种27个、亚麻品种4个,并成功引进小麦品种3个,累计推广近亿亩,新增效益超过20亿元。1993年起周祥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他的育种成果和相关研究获奖27项,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近20项。

这边是学校建校至今取得的部分奖项和荣誉。

在甘肃农职院还有很多像周祥椿这样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老师和学子。甘肃省第一位英烈金自山,1923年秋从学校毕业。1928年5月17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的金自山,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杀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被称为“陇原张志新”的革命烈士、教师党员毛应星,因为家人原因,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扣上了“反革命”和“间谍”的帽子,被判刑入狱5年。尽管身处牢狱,毛应星的心中却始终燃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1970年,毛应星以极大的勇气提笔给中央写信,明确反对林彪接班。1970年4月14日,毛应星被林彪集团诬陷杀害。

此外,还有躬耕为农50年的学校毕业生刘亚之、我省胡麻育种专家韩翠云老师等。他们不仅助力甘肃“三农”事业发展走向快车道,更让农职人的精神与价值辐射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条道路”

请随我到这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甘肃农职院位于甘肃省,这里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黄河上游民族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

近年来,甘肃农职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一核三带”和“四强”行动战略,扎根陇原、为农而立,走上了“党建统领、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依法治校”的农科文教融合之路。

【乡村振兴戮力同心】

这是展示的就是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深耕育种科研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学校牵头成立了西北寒旱区域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产业学院3个,形成了以甘肃农垦集团为中心,以河西种业、陇东羊业、陇南茶(果)业、陇中薯业为基点的“一心四点”产教融合格局,成为甘肃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度高的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基地、甘肃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甘肃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游子梦回情系农职】

请继续往前走。

请看第一行左边第一张照片,这就是学校创始人兰州道彭英甲。

彭英甲,晚清官员,字铁函,号炳东,奉天府承德县(今沈阳)人,1906-1911年在甘肃任职,是晚清甘肃新政的主要执行者。他积极推行农工、商矿、文教、市政等新政,有效地促进了甘省农工商矿各业发展,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甘肃近代化。

此外,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西北军著名将领邓宝珊、甘肃省立一中校长水梓等12位政府部门人员和地方名人,先后访问学校,并为学校题词。

下面这些照片是学校百年来历任主要负责人和现任领导的照片。

学校以农为本,辐射各业,百年办学,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培养了魏公河、朱永军、任建平等一大批优秀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最下面这一排是部分优秀毕业生。

【丝路名校农技高地】

请随我到这边。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甘肃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黄金地段和前沿门户。学校紧盯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从“田间地头”到“厨房灶头”的农业全产业链,构建了“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格局,成为了甘肃省与乡村一二三产融合紧密办学的职业院校。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全省县乡党政干部、农牧管理人才、农机农技人才、农业企业骨干等10万余人,全省种子企业创办者和技术骨干2/3以上为学校毕业生。

同时,学校以农为主,辐射各业,面向国内外招生,不断开拓丝路视野,加强跨国交流合作,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今天,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统筹学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农科文教融合,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而团结奋斗!

“一滴汗水”

【水滴造型】

各位来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命脉。甘肃农职院百余年的办学历史,犹如华夏文明中的沧海一粟。然而这百余年的光辉岁月,记录了学校历经6次搬迁,不移其志的坚韧与执着,以及21次更名,不改初衷的坚定与信念,彰显了筑农、筑业、筑梦的时代担当。这百余年的似水年华,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农职人其勉其俭、朝夕钻研的奋斗与成长,也镌刻了一代又一代农职人扎根陇原大地、播种耕耘的汗水与贡献。百川归海,一代代农职人的奋斗与拼搏最终汇聚成了这一滴汗水,润泽着陇原大地;滴汗成书,新时代的农职人守正创新、奋勇争先,将继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农职贡献的新篇章。

各位来宾,我的解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3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陇原农耕文化馆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莅临陇原农耕文化展览馆参观!

陇原,通常指的是甘肃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这里不仅是周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创了辉煌的农耕历史。这里曾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陇原农耕文化馆始建于2014年,历时3年建成。馆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先生题写。本展馆分为农耕渊源展示区和古旧农耕器具展示区两大部分。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同穿越时空,探寻陇原大地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感受古代农耕文明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参观第一部分农耕渊源展示区。这里主要展示了灿烂的黄河上游农耕文化,收藏了一些上古时期的石器,主要包括石铲、石斧、灰陶、清没灯、石火盆等。尽管陈设器物简单,但我们依然从这里我们看到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感受到陇原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也能看到农耕文化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请大家随我到这里。这里展示的是典型的陇原农耕场景。一个个泥塑人偶活灵活现,表情神态各异。这是我省著名的河州泥塑非遗传承人常天平先生的作品,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陇原地区农民耕作的场景。

接下来,请我们参观第二部分——古旧农耕器具展示区。这里主要收藏了一些传统的木制、竹制农具和传统的铸铁加工的农具,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农机具现在几乎已经见不到了。

大家看到的这种铧氏犁(有犁壁)是我国耕犁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也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今天,铧氏犁仍然是现代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

大家身后的这个大物件牛车,是我们的镇馆之宝,2014年学校从甘肃庆阳宁县收购而来,是清末、民国时期,陇东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从工艺来看,这两牛车应该属于档次较高类型,这辆牛车保存完整,未经修复,难能可贵。

这个区域陈列的是收获、加工、称量、存储工具。大家看这个物件就是旧时人们用来制作粉条的床子,定西、平凉等地洋芋粉条和庆阳地区的活络面也是用类似的床子制作的。

这个区域是复原的一个陇东、陇南地区上世纪普通家庭厨房原型,我身后这件器具就是解放前后广泛使用的纺织机,也就是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可将棉、麻、丝等合成线,再织成布,主要用于制作衣服和床单被褥!

最后,请大家移步大屏幕前,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农耕文化和非遗在学校的传承与创新。此处观看学校宣传片和非遗创城创新视频

各位来宾,陇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4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土壤石器馆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莅临土壤石器馆参观!土壤石器馆陈列了甘肃省土壤整段标本、肥料标本、岩石矿物标本和植物标本。这里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致力于展示甘肃省土壤科学的奇妙世界和部分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

首先,让我们走进土壤展区。

甘肃版图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境内分布有沙漠、戈壁、高原、山地等众多形态类型,形成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的土壤类型。甘肃土壤分类有12个土纲、37个土类,据气候和植被状况,地带性土壤可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三个系列,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暖温带森林土壤和森林草原土壤、温带草原土壤和温带荒漠土壤、祁连山区及甘南高原的高寒土壤。土壤主要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等,由于土壤垂直分带明显,甘肃省不同区域土壤有所不同,祁连山东段自下而上依次为灰钙土、栗钙土、灰褐土或黑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陇南山地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灰褐土、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

大家所看到的这套土壤标本是全省保存最全面、最典型,很珍贵的甘肃土壤类型整段标本,这套标本部分是从原甘肃省农业勘测设计院转移过来的土壤标本,距现在有40多年,后来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作了一些补充。因为采集制作时间久远,且整个标本打胶的原因,土壤断面的特点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但依然能够看到当时土壤切面、土层结构和植物生长情况。

土壤标本包括陇南山地黄棕壤山地褐土地区(分属5个土壤分区)、陇东黄土高原黄绵土黑垆土地区(分属3个土壤分区)、陇中黄土丘陵麻土黄白绵土(灰钙土)地区(分属4个土壤分区)、甘南高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草原土地区(分属2个土壤分区)、河西内陆地走廊北山漠土地区(分属3个土壤分区)、以及祁连山山地保护区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地区(分属2个土壤分区)。

这是陇南山地黄棕壤山地褐土地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文县、康县、宕昌等县。适宜种植的作物有橄榄、花椒、茶叶、药材等作物。

这是陇东黄土高原黄绵土黑垆土地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庆阳、平凉等市县。适宜种植的作物有黄花菜、烤烟、苹果等多种作物。

这是陇中黄土丘陵麻土黄白绵土(灰钙土)地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定西、兰州、白银等市县。适宜种植的作物有中药材、马铃薯、荞麦等作物。

这是甘南高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草原土地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甘南自治州各县区。适宜种植的作物有青稞、药材、马铃薯、蚕豆等喜凉作物。

这是河西内陆地走廊北山漠土、灌淤土地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张掖、武威、酒泉等市县。适宜种植的作物有制种玉米、甜菜、棉花、瓜类等。

祁连山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保护区土壤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甘肃西南部,甘、青两省交界处。土壤肥力高,地下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的作物有青稞、油菜、荞麦、中药材等。

这是我省常用肥料类型。这是典型的植被类型。这是形成土壤的矿物和岩石类型。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石器展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彩陶制作场景的复原,可以看到彩陶制作选材、塑性、彩绘的过程。甘肃彩陶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起,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这幅场景就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一个制作场景。

请跟我继续参观!这边收藏了典型的耐盐碱耐旱植物标本及一些原模原样的石器,主要有石磨、水磨的磨盘、石粘、石槽等,大家看到的这个牛槽,据考证是清中期的一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到,它上面打造时留下是纹路已经光滑,在牲畜长时间的舔舐中槽边已经磨圆、槽底快磨透了,可以见到岁月的痕迹和长期使用所形成的包浆,可以用玉润碧园形容这一器物也不为过。

各位来宾,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孕育了万物生长,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石器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历程。感谢大家的参观和支持。希望我们的土壤石器馆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探索的平台,共同推动土壤科学和石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观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5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民俗文化馆解说词

欢迎大家踏入这座充满浓厚民俗风情的文化殿堂——民俗文化馆,让我们共同开启一场民俗文化探索之旅。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反映。它涵盖了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多个方面,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甘肃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的独有民族。民族地区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7个自治县。截至2023年底,全省常住人口2465.48万,其中乡村人口1097.43万,占比44.51%。丰富的民族资源和乡村资源为甘肃省的民俗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民俗文化馆主要展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甘肃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大家现在看到柜子中陈列的是庆阳的刺绣产品。

甘肃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极具特色。剪纸是甘肃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或有喜庆事时,妇女们就会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门棂上、墙壁上作为装饰。而刺绣则多在枕顶、袜跟、鞋头、兜肚上进行,绣工细而不滞,图案线条奔放自如,是甘肃民间艺术的瑰宝。

馆中收藏的这几本旧书,是从陇南礼县收集而来,据考证是清晚期的刻板印刷的线装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边展示了甘肃通渭农村中堂的悬挂情况,中堂指堂屋、也就是正房居中的一间,房子中轴线居中放八仙桌,左右两边扶手椅或称太师椅是典型的中堂三件套,采用对称方式摆放,体现甘肃人民、尤其是通渭人民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耕读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追求。

旁边是皮影戏表演的道具,白色幕布后面借灯光照射,用牛皮、驴皮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皮影戏流产广泛,因唱腔和剧目不同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中。如静宁县的社火表演,就是当地人民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里的重要活动。社火队由狮子、龙、高跷、旱船等组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此外,还有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伏羲文化节,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的伏羲庙会;甘肃省西和县的乞巧节(包括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为期七天八夜(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等。

近年来,甘肃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狠抓落实,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24年8月,全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0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国家级83项68人、省级493项758人、市(州)级2481项3425人、县(区)级5752项 8798人。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参与非遗创新大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非遗文化暑期实践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座以及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教育体系等多种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农职力量。

各位来宾,本馆只是甘肃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甘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冰山一角。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文化、热爱甘肃文化,共同为传承和发扬甘肃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观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