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农忆事

辛勤树木育人的王尔黼先生

日期:2024-12-12 来源: 作者:王士敏

王尔黼(1904-1986),字文卿,甘肃静宁县人,祖父王源瀚,父亲王曜南皆为清末进士,均以诗文著称于世,故而王尔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薰陶,经史诗文皆有坚实基础。十六岁时,王尔黼考入省城著名学堂一一兰州中学(原甘肃文高等学堂,现兰州一中)。1925年赴京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学习。1926年前后,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反动军阀混战,"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时候。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方兴未艾。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棹念的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正是王尔黼的同学。在进步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王尔黼一颗爱国的心在跳动,一个用科学、民主救中国的宏伟志愿也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艰苦建校

旧中国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尤其是甘肃十年九旱,耕地荒芜,草原退化,水利失修,树木被伐。甘肃农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又蒙受了旱、洪、虫、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逢到灾年,有些地区简直是赤地千里,饿殍满地。

1931年北平农学院欲留已毕业的王尔黼在本校任农业经济学助教,并欲送他去美国深造,但他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家乡父老乡亲,便婉言谢绝,毅然回到甘肃,立誓为改变家乡穷困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第一个举措便是兴农建校。兰州农校始建于1917年4月20日,校址在兰州西关举院(今萃英门),分甲乙两部。甲部四年为中学程度,乙部三年为小学程度,由罗经权任校长。1932年杨廷祯任校长后不久,又派任县长。杨去职前保荐王尔黼任主教务主任、校长。当时他对兰州农校作了初步观察,他觉得学校设备简陋,学生少,教职工生活因难,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城市中心不宜办农业学校,故此他向省政府提出:必须改善办学条件,更换新校址。

1934年,国民党政府主席朱绍良让王尔黼负责筹建兰州农校新址,拨款一万元征用兰州南部牟家庄、何家庄地基二百亩为新校址,拨修建校舍费三万元。王尔黼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督促施工,于193?年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农业职业学校。另外用结余的修建费一万八千元征地建成了实习农场。校舍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校园环境是相当幽静的。整体校貌成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西北隅是一块苜蓿地,旁边有葡萄园,并建有当时罕见的一座温室。东北隅是一座别致小巧的园林(今铁路文化宫),里面槐、桑、榆、椿树相间,相映成趣。密林丛中有一八卦水池,池旁是篮球场。从校门走过十几米鹅卵石镶嵌的笔直林萌大道,正前方是一排由东向西的教学办公室,中间突出的尖状建筑物是门庭,上书"勤朴"两个绿色砖雕大字为校训,穿过门庭便是东西相对称的宽大明亮藏有一定数量图书和仪器的图书室、仪器室和实验室,其后是操场,中心有古色古香具有民族建筑形式的八卦亭,亭子两侧是相对称排列整齐的八座教室,教室东西两侧又各是排列整齐划一的六排教职员工宿舍和学生宿舍。东南隅建有大礼堂一座,门上方有砖雕王尔黼手书"劳而后食"四个大字。校园道路旁边植杨树和沙枣树。一片片的空地上栽种着各种农作物和奇花异草,那是学生的实习园地。东南还有一口水挂井,可以汲水浇田。出正南后大门是几十亩耕地的农场,试验栽培新品种作物。校园的布局合理严谨,统一匀称,堪称一座园林化的农业学校。

1937年7月,新校舍竣工,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亲临讲话,庆贺新校落成。八月,州农英门迁入新址,同时更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农业职业学校。搬迁后,王尔黼聘请北大毕业生蒲敏政为教务主任,李焕章为训育主任,柳子衡为总务主任。王西园、赵西岩、朱心舟、于崇义、王乐天、裴天宇、李秀峰、伏少岑、蒲敏德、蒋松波、王爱礼、张玉书、柴木兰等分别担任农业经济、国文、英语、史地、音乐、图画等课程的教师。

树木育人

王尔黼曾提出:"建国必先建农,建农首须兴学"。这种观点在当时乃至今日无疑是正确的进步的。他主张的"劳而后食",让学生不但获得农业知识,还要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实践,力求锻炼培养勤劳朴实的美德,这也是很可贵的教育思想。农校学生大多来自贫苦地区的皋兰、榆中,他们衣着朴素,生活清苦,白天吃着自己做的粗米淡饭,晚上点着自己制的小油灯伏案攻读,学习刻苦勤奋。为帮助贫寒学生完成学业,王尔黼建议省教育厅恢复学生较高的助学金(每月42斤粮食),农校学生多出身清贫,又接受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思想进步,学业优良,毕业后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为数不少。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兰州狂轰滥炸,各校停课防空疏散,农校迁榆中县兴隆山继续上课。1941年秋,王尔黼请来一位身着旧衫、布鞋,长髯高额、精神矍铄的老人向农校全体师生作了一次慷概激昂、感人肺腑的演说。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兴隆山西山郁郁葱葱的古木苍松,心情十分激动。他高举右臂,连续说了五六句"好一个锦绣河山!"他讲到祖国山河破碎,惨遭日冠蹂躏而发出"大王问好,何时收复山河?"的感叹时,在场的师生无不感慨万端,深受鼓舞。这位老人就是近代书坛巨匠,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先生离别时为王尔黼挥毫题字"王文卿先生,孝悌先名业,耕桑四海心",作为留念。

1941年农校迁回原址。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农业学校,分四科十八级,学生469人,教职工56人。

励精图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尔黼先生亲自赴山东、江苏等省考察农业科学教育,回兰后大胆尝试,努力培养学生的农业实践工作能力。他带领学生实习酿造葡萄酒;开办学校消费合作社,选派毕业生到贵州陆军兽医大学学习,将毕业班联系到陕西林务局林场作比较长期的实习;让学生动手开掘井机。

1934年他与兰州工校校长水梓赴上海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四届大会第十二次全国职业教育会,回兰后便借鉴先进经验,开始了教学实践活动。

引进新种

引进新种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课题之一,在这个课题中最卓著的成绩就是将西红柿首次栽种在兰州的士壤中。西红柿原产南美,后传至欢洲,又从欧洲传到中国。1932年,王尔黼从北京西四新农种子店购得西红柿种子后,于次年在兰州农校试种。当时兰州人不了解西红柿,好多人把它作观赏物而不敢食用,于是王校长就极力宣传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和吃法。夏季果实成熟后,他首先带头吃,让学生吃,然后再请校外的人免费品尝。这个消息一传开,兰州的街头巷尾便流传了"大家吃科学去"的笑话,一时成为美谈。一些胆大的农民吃过后还索要种子回家种植。西红柿的神秘感被消除了,随后,西红柿在不断宣传中便在兰州落户了,继之,甘肃其他各地也开始推广种植了。

主持正义

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兰州设苏联领事馆,苏联援华抗日空军招待所就驻兰州农校。为积极配合抗日,王尔黼先生为苏联空军及军火运输队提供一切方便,为抗战胜利出了一份力。

"七·七"事变后,由当时榆中县县长王云海的子女组成的王氏兄妹剧团在兰州演出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曾轰动一时。王尔黼作为社会名流,在剧团演出期间曾热情接待了他们,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无比欢欣。但反动当局却大肆搜刮民财,钞票贬值,广大教师的薪金不能按时发放。教师度日如年,朝不保夕,只好罢课索薪,学生也罢课声援。王尔黼坚决支持,并在请愿书上带头签名,与当局交涉,迫使当局作出让步,满足了教师的部分要求。

奉献一生

王尔黼身为校长,平易近人,重教尊师,执着从事农业职业教育,扎扎实实培育农业人才,他为甘肃农业的发展耗费了一生心血,深受师生的敬仰和爱戴。

解放后,他在西安革命大学学习后,由兰州志果中学赵元贞校长聘为语文教员。1954年调定西地区农校(今临洮农校)任教,教授果树栽培和语文,他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结合实际,使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知识,受到学生尊敬。

1955年省政府主席邓宝珊视察临洮县工作时,亲自邀请王尔铺到下榻处叙旧,邓省长勉励他说:"现在国家强了,条件好了,你要为咱们甘肃农业出大力。"并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家庭子女成长情况。1958年因受左的路线的影响,他被下放到临洮县辛店乡上梁大队王早村劳动。他懂得农业科技知识,又有文化,当地朴实的农民并没有歧视他,反而亲切地尊他为"王家爷了",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有人为他做饭,缝补衣服,他为社员教文化,记工分,很受社员尊敬。他和社员一起劳动,生活上虽然清苦,但精神还是很充实的。

1974年他因病返兰治疗。子女孝顺,且大都从事教育事业,甚为欣慰。他经常教育子女格守尽职,力图上进。

1985年,在党组织和省政协领导的关怀下,落实了政策,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决定,光荣退休,在家安度晚年。1984年和1985年,分别受到中央农林渔业部和省政府表彰,得到中央农林渔业部"为农业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奖章和奖状。并由省政府和兰州市发了一个"奉献教育事业"贡献奖章。

1986年元月三十日王尔黼因病逝世,亭年83岁。为悼念王尔黼,他当年的同窗好友李剑夫、沈滋兰、李永荫、张玉叔送的挽蟑上写道:相记已半个世纪过去,你谨言慎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科学兴农你着先鞭,皋兰山下,红泥沟口,率良朋益友,树木育人。赞园丁辛勤树已成林,幸坎坷路已踏平。

庆耄耋寿已得臻,看儿女成行,个个先进慰乃翁。

别矣!别矣!你应无憾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