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职印记

“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郑生岳

日期:2024-12-12 来源: 作者:

陇南市武都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

——郑生岳同志先进事迹

郑生岳,男,藏族,中共党员,1978年9月出生,青海大通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兰州大学硕士学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高校讲师,现为武都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帮扶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

十八年来,郑生岳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2022年8月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号召,舍家撇业,义不容辞投身到陇南市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的教育帮扶工作中,以一名党员先锋的形象出现在甘泉农业中学的师生面前,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肩负起教育帮扶工作的重要职责,寄托着党对山区孩子教育帮扶的真情!

学校层面帮扶工作案例

案例一:潜心教研勤探索,引领教学促提升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郑生岳老师全身心投入,务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承担了高一、高二、高三的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还承担了部分学时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甘肃地理课和书法课。通过提前学习、充分准备和潜心授课,较快成为甘泉农业中学的教学骨干,树立了教学榜样!与此同时,郑老师按照“四个明显提升”工作目标要求,有效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举措,结合“三抓三促”工作部署与要求,积极参与教育质量提升专班重点工作的推进,制订了教师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期工作方案。围绕“三教改革”这个中心,发挥课程思政育人重要功能,着力关注并研究解决甘泉农业中学在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推动下紧抓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加速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的教学研讨活动,逐步形成学校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和制度保障,帮助甘泉农业中学教师逐步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核心问题。他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基本路径,逐步开展教学问题会诊;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教育新思想、新理论学习;帮扶团队交流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备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等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帮助教师在育人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案例二:课堂教学勤思政,严谨治学树榜样

诲人不倦育英才,三尺讲台书人生。郑老师说,“老师教的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教与学必须相长;学生思想教育做的好,学生才能更有思想、素质更高。”在课堂教学中他勤思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地理知识的很多内容中有效融入了环境保护、土地振兴、人才振兴等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联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二十大精神等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特别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社会经济现象和发展目标,激励和启发学生感知当今青年一代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更有目标,人生更有思想和追求!同时,郑老师和农中教师一同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工作,开展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不仅要让课课有思政、显思政,还要强化课程思政主题、育人方向、育人途径等方面的内涵建设,深度推动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郑老师先行开展说课、示范课等交流活动,课堂教学中勤于思政,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树立了榜样。他说到,要和老师们一起牢牢守住课堂教学这段渠!

案例三:课题项目“零”突破,成绩喜人

针对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的教师们在项目课题申报方面缺乏信心,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重要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方法总结凝练不够,缺乏课题项目申报书撰写的经验和技巧等难点问题,本人通过交流指导,一同撰写课题申报书2个,其中《“体教融合”思想引领下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项目成功申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专项课题并立项,为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在教科研项目上首次获得省级立项项目,实现了课题项目“零”突破,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提振了教师们申报课题项目的信心,锻炼了教师们撰写项目申报书的水平和申报项目的能力。


学生层面帮扶工作案例

案例四:勇挑重担,助力高考

郑老师用心、用情,以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开展帮扶工作,受到农中全体师生的爱戴和认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始终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放在首位,用真情去帮助学生、管理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由于高三年级即将面临普通高考,学校及教师层面压力很大,又存在教师不足的问题,郑老师主动申请承担起来高三一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让学生在高考前三个月的冲刺阶段缺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当他了解到学生高考模拟试卷不够,带头和其它老师商量并自己在网上购买配套的最新模拟试题,亲自印刷后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练习提高,用心解疑答惑,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法,同时关注学生在高考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时常鼓励学生,时常嘘寒问暖,帮助学生树立迎战高考的信心,调整好心理和身体状态。一段时间下来,高三一班学生的学习备考状态越来越好,感动着他自己,也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认可。郑老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大家看在眼里,学生感动在心头,他倾尽全力传递着国家、社会对山区孩子的教育帮扶之情,体现了一名教师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案例五:立德树人显担当,教育帮扶用真情

真情交流、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是郑老师工作的常态,面对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不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他时常讲给他们听:学习最需要的是务实、忠诚、方法和意志,在学习上一定不能欺骗自己,比任何事情都要务实和忠诚,学习也一定要有方法、更要有意志,要懂得为自己的学习而付出劳动,而劳动必有所获的基本道理。郑老师十分珍惜和甘泉农业中学同学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日子,他想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这些山区可爱的孩子。无论郑老师是否值周,基本都和同学们一起作息,早晨6:50和同学们一起从学生宿舍出发前往校园 ,早、中、晚三餐与同学们在食堂吃相同的饭菜,晚上8:00再和学生一起回到宿舍,由于自己住宿就在学生宿舍,所以郑老师可以说是全天24小时都和学生在一起。当别人问起,待在半山上的南山校区,生活不方便,是不是很着急?他总是回答说,和同学们在一起很热闹,不着急!在陪伴学生的同时,他细心留意着学生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的方方面面,时常提醒学生说,饭菜快凉了,趁热吃!少吃泡面、少喝饮料!变天了,衣服穿厚点,拉链拉起来,注意保暖!“宿舍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很宝贵的,一定要相互关心和帮助,绝对不能出现欺凌现象”是郑老师在学生宿舍说的最多一句话!在校舍往返的路途不时提醒同学靠边走、靠边走,留意来往车辆,注意安全!郑老师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底,用心守护着学生。有一次由于下雨造成道路塌陷施工影响,晚上八点学生不能正常通过,郑老师和其他两位值周的老师在半山坡上开辟了一条小路,用手电筒照亮,保护300多名学生一个接力一个从小路安全通过回到宿舍!“小心、小心!”不断的提醒声中,郑老师的声音早已嘶哑了!学生们真切感受到郑老师对自己的爱护之心,更意识到自身的安全牵动着很多人!在学生宿舍区,郑老师时常维护和修理十多个水池的水龙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水池可用,只要郑老师在宿舍就会提前送电烧水,学生回来时就能有开水饮用和洗漱,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另一份温暖!郑老师讲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兢兢业业、关心爱护学生,照顾好学生的生活日常,时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里是教师的本分,每位教师都应该恪守这份职责。”郑老师正在用心、用情守护着同学们!


社会层面的帮扶工作案例

案例六:积极开展党员结对关爱活动

在武都区区委的组织安排和武都甘泉农业中学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本人积极响应,开展党员结对关爱活动。其中在2023年6月20日前往陇南市武都区郭河乡符家山村走访探望关爱对象家庭,仔细了解家庭成员、经济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了解到关爱对象为6岁聋哑男童,其上还有一个8岁的姐姐,父母均匀没有稳定工作,孩子母亲常年在家照顾孩子生活和学习教育方面,父亲在新疆打工,孩子爷爷和奶奶在家务农种植花椒,整体家庭收入不稳定且不高。另外,为了孩子疾病的治疗和接受教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武都区租住房屋生活,这对本就收入不多的家庭来说带来了经济上和心理上巨大的压力。针对了解的实际情况,本人为关爱对象及监护人详细介绍困难重度残疾人保障政策,对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医疗康复、住房保障及监护人监护职责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2023年8月20日再次联系关爱对象的监护人了解孩子的疾病治疗和入幼儿园情况,当知道9月开学季孩子要的武都区租房入园情况后,希望能多和我联系解决租房问题,尽量找间适合且环境较好的房子居住。同时询问了解了孩子父母有何技术技能,希望他们能留在孩子身边找份工作,以便照顾孩子治疗和教育。

案例七:为当地农户开展植保技术服务

基于自身植物保护技术专业特长,充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展武都红芪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花椒种植效益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等研究,为当地药材、花椒等种植农户提供植保技术服务。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多次前往武都区米仓山花椒、黄芪、红芪等作物种植地块,关心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了解当地农民的防治技术方法,和农民交流沟通和开展植保技术指导工作,自己学习了很多,也帮助了农民,与大鹿院村、杨庙村、双庙村等村落部分种植户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面对花椒树在高温季节红蜘蛛、蚜虫等害虫为害严重的情况,我开展实地调查并未农户讲解和指导害虫防治技术,关注花椒产量、销售等种植效益问题,关心种植户们的经济收入情况。了解童小军红芪种植合作社的运营和经济产出情况,同时关注红芪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农户种植技术和防治技术,关心农户的作物种植、采收与销售情况,得到农民的爱戴。

案例八:荣获武都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基于对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教育帮扶工作的肯定和对党员结对关爱工作、当地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认同,被评为陇南市2022年至2023学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先进工作者和陇南市武都区“优秀共产党员”。

郑生岳教育思想与帮扶使命:

“思想指引行动,思想是学生成人、成才的灯塔,思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思想的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不懈努力的目标!”这是我执教十八年以来对教育的深刻认知和理想追求。在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对实现更高水平教育公平的愿望和要求更大更高,对教育资源合理配制的需求更加迫切,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和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就是为了更好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紧缺、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理念落后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走向更加公平、均衡的重要举措和历史篇章。我有幸成为陇南市武都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一名成员,以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和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被帮扶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教师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育人才优势,助力当地教育事业的进步。在教育帮扶工作中我必将守初心、担使命、敢创新、有作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必将以满腔热情、良好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当中去,不负领导的嘱托和组织的期望,出色完成任务。让我与农中师生之间所有的友谊和真情转化为教育帮扶的精神力量,激励后来者,也祝愿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的教育事业像春苗般茁壮生长,蒸蒸日上,像桃李般结出丰硕的果实,学子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