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月明在看老照片。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春暖花开时节,我们来到福建省纪委原专职委员、离休干部徐月明老人的家,刚到门口便听见从客厅飘来的悠扬歌声。徐老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今年103岁的徐月明老人,虽然腿脚不便,但思路清晰。一落座,老人还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刚才播放的《南泥湾》。唱罢,徐老和我们分享起她的人生故事。
出生于上海的徐月明打小喜欢唱歌,第一次接触革命歌曲是在上海“量才业余补习学校”,校长是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那时,大家每周六唱抗日救亡歌曲,周日参加讲座活动,我在那里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像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很快就成为一名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
1939年3月,徐月明获知上海地下进步组织正筹备输送一批进步青年到新四军去,于是积极申请,最后获准被分配到新四军军部服务团戏剧组。不久,徐月明因表现出色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0年7月,徐月明随军北撤苏北。转移时,她把组织上交给她本人保存的候补党员证明藏在口袋里。“我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人在证明在。”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一次又一次躲过敌人的搜捕,每次整理行装时,徐月明都会先仔细检查口袋,确认党员证明还好好地揣在怀里,这才放心。“什么都可以丢掉,党员证明是绝对不能遗失的。”
新中国成立后,徐月明随丈夫南下福建福州工作。1978年,中央纪委重建后,即开始着手各级纪检机关的重建工作。1979年,经组织任命,徐月明成为福建省纪委专职委员,分管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任务繁重,却非常重要。”徐老告诉我们,信访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群众反映问题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1981年到机关信访处工作,印象很深的是,徐老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我们办完的每件信访件都要送给徐老看,她经常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要当群众的贴心人。”福建省纪委监委原副厅级纪检监察员李立峰回忆。
1983年3月,徐月明从福建省纪委专职委员岗位离休后,仍经常回到单位和同事们交流,依然关注着纪检监察事业。
“徐老是抗日老战士,但从不摆老干部架子,她喜欢唱《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在老同事李立峰和陈嫦英的印象里,徐月明平易近人,对年轻干部关心爱护,对子女要求却很严格。
在徐老的教育感召下,她的九个儿女个个有出息,他们有的在偏远山区上班、有的在工厂工作、有的在部队服役……虽然各自岗位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敬业奉献、踏实本分,从来没有因为是老干部的子女就要求组织上照顾,办理工作调动或岗位调整。家教良好、家风淳朴,她的家庭曾被福建省委文明办和省妇联评为“五好家庭”。
对家人严格,对自己更是严格。“不忘初心跟党走”是徐老常说的一句话。在徐老家中,我们看到家里摆设非常简朴,三面白墙,一面墙边摆着书架,书架上存放着《八闽军魂》《长征路上访红军》《福建新四军人物传》等书,旁边的老式木头桌椅因为新刷过油漆的缘故,看起来古朴典雅,客厅里仅有的两张沙发是她的孙子开店铺时买的,后来店铺关了,就把沙发搬到了家里。
“我妈妈是一个把自己看得很淡的人,她参加革命这么多年,离休后依旧勤勤恳恳、艰苦朴素。”徐月明的儿子蓝传泉说,平时老人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工资大多捐给老区、灾区人民和困难群众。
从1998年开始,徐月明就参与造福皖南老区贫困学子的扶贫助学活动,每年捐资3000元以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先后3次向灾区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共计21000元;至今,徐月明已为灾区人民或其他困难群众捐款达10多万元。2009年她获得福建省十佳道德模范的“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等九个单位评为学雷锋十佳典型。提起这些荣誉,徐月明摆了摆手说:“我没有做什么,救助失学孩子是我有生之年报答党和人民养育之恩所能做到的最现实、最有意义的事。”
百年人生,歌声相伴。唱歌是徐月明最大的爱好,离休后,她参加了老战士歌咏兴趣小组、老干部合唱团,继续用歌声表达着爱党、爱国之情。“我现在每周三下午看电影,每周五下午唱歌。”离休三十多年,徐月明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在徐老家中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一张她参加福建省、福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大合唱时拍的照片。蓝传泉说:“那是妈妈最后一次上台表演,你们看,拐杖还放在身边呢,后来她就站不起来了。”
革命战争年代,她把歌声当战斗的武器;革命胜利后,她用歌声歌唱共产党的恩情。在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百岁老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熊纪通 肖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