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辩思(一)

人才是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之际,《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约请相关学者,借鉴历史、反思得失。现摘编有关文章,供学习参考。

重视人才古人是怎么做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与其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命大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为这些功臣描绘了画像。善避嫌疑、决断事理的长孙无忌,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的高士廉,无所屈挠、犯言直谏的魏征,纯朴忠厚、勇武善战的尉迟恭,这些名臣均在其列。在唐太宗看来,贞观盛世的出现,全赖这些人物协德同心、竭力为国,而这些人物能够得到任用也凭李世民“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贞观政要》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这可以说是唐太宗对自己用人政策的一个经验总结: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用好人才,用人不当,国家则难以达到治理,因此“德行学识”的优劣可以说是选人的根本。

用人得当与否关系着事业成败,更关系民心。《论语》讲:“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选拔正直无私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选拔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识人用人,不能只看少数人的评价,而要看他是否做出实绩,老百姓是否满意。《资治通鉴》记载,齐威王一次召见即墨大夫,讲:“自你任官以来,每天都有人诋毁你。我派人去即墨考察,却发现那里百姓安居乐业,整个东方也很安宁。我知道这是你不肯巴结人而一心做实事的缘故。”于是便重赏了即墨大夫。又召见阿地大夫,讲:“自你上任以来,每天都有人称誉你。我派人去考察,却发现田野荒芜,百姓贫困。我知道这是你不干实事只知道收买人为你说好话的缘故。”于是下令处死了阿地大夫和接受贿赂为他说好话的人。齐国因威王用人得当而变得强大。好的用人导向,不会让那些一心为公、埋头肯干的人受冷落,也不会让那些投机钻营、慵懒不为的人得势。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讲:“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足够完成他们历史使命的人才,就看能否建立好的机制把人才选拔出来、把人才用好。唯有用好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25号 | 邮编:730030 | 联系电话:0931-816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