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上出了很多清官好官,但老百姓以青天传颂的,首先当推牛树梅。牛树梅(1791-1875年),字雪樵,号省斋,甘肃通渭人。道光二十一年恩科进士,历任雅安县、隆昌县、漳明县知县,资州直隶州知州、宁远府知府,四川百姓呼为“牛青天”。咸丰三年,尚书徐泽醇荐其“朴诚廉干”。咸丰八年,湖广总督荐其“循良第一”。同治元年,清廷以为“恺悌益民",擢授四川按察使。
牛树梅在知县任上,不扰民,少科派,勤听断,减徭役,劝农桑,兴教育,淳民风,抑胥吏,禁强暴,廉洁勤政,革除弊政,整饬团练,刷新吏治,平准司法,明慎决狱,感化饥民,善举无数。下乡常常一人一骑,斗笠蓑衣,自带干粮,以开水泡馍为餐。在卸任彰明知县时,他担心后任者怠误,将所有经手要件悉数亲手批示,到第二日夜半才处理完毕,掷笔起行,仰首自言曰:“鬼神面前,可鉴此心矣。”
在宁远知府任上,他整顿铜务,体恤商户,大力改善营商环境。道光三十年七月初二深夜三更,宁远大地震。牛树梅被压获救,左腿重伤,他的三岁儿子遇难,西昌一县有两万余人身亡。牛树梅顾不得自身重伤和失去儿子的痛苦,率领官民抗震救灾,深受宁远百姓爱戴。
在任四川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时,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挥兵入川,云南义军李永等袭取了自贡盐场,形势危急,人心惶惶。正因为他政声卓著,清廷临危启用。他的到任,很快安抚了民心,稳定了局势,瓦解了民变,许多难民因“牛青天再至”而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石达开之所以决定投降。就是有感于牛树梅“推诚纳众,以信服人,不蓄诈虞”,相信牛树梅能“胞与为怀,格外原情,有我将士,赦免杀戮”,他才自己“舍命”以“全三军”。牛树梅曾说,他是四川空前绝后的臬司(法官), 因为“王侯将相我皆审之,他人能有是乎?”牛树梅擒审石达开的记载,见于他的文集《省斋全集》。
这就是牛树梅人格的魅力。在四川臬司任上,他建章立制,整顿书吏,治理“视其肥瘠,任意搕索”的衙门腐败,社会风气为之一正。他慎刑省罚,不冤枉一人,不妄杀一人。对已经放下武器的石达开旧部数千人,晓谕教化后在大树堡遣返回家;他以“几于身陷大戮而不顾”的勇气,挽救下一些蒙冤入狱者的性命,做到了一个循吏应尽的责任。
随着四川兵乱危机的解除,牛树梅亲民爱民、整理冤狱、严格执法、视民如伤的做事风格,与清王朝官员贪腐弄权的本性产生了深刻矛盾。他看到前来“善后”的刘蓉、唐友耕阴谋屠杀两千多放下武器的太平军降卒的无信和残忍,感受到力量更大的贪官污吏恶霸豪强枉法横行而他无力惩治的无奈和愤怒,遂拒绝了“由吏部引见”面圣以京官任用的殊荣,毅然罢官归隐“独善其身”,开启了传承中华文化的新使命。
他在成都主讲锦江书院四年,定章立制,延揽名儒,学贵务本,传播“实学”,书院学风一时大盛,在甘陕川三省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牛树梅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兴名臣俱有交往,“学宗关洛”,修道以仁,阐扬孟子等儒家性善思想,推崇张载、薛瑁、李顺等理学家,是关陇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牛树梅认为:“仁者,真心也。心到真处,便有悲恻之意。”他倡导学者外貌温柔和从,而德性自应果健,贵在诚,诚在敬,表里如一,方为合道。
牛树梅的诗歌质朴,寓精明于浑厚,藏严正于宽宏,流露着对百姓“开言已自含酸痛,山内云深未见天”的同情,直面着“爪牙攫噬满乡邻,血肉披淋儿女身”的现实,包含着关陇理学“民胞物与”“视民如伤” 的人本情怀。当代“陇官”当以牛树梅为镜,正衣冠、肃政风、敢担当。(摘自范鹏•《话陇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