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安维峻

在甘肃官员中,牛树梅是清代循吏的杰出代表,安维竣则是言官中最有骨气的人。安维峻,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天水秦安人。通渭、秦安这块地方被贾平凹视为中国农耕文明之根。实际上天水是一个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重地。安维峻一生清廉耿直,大有王符之遗风。他不仅清廉,且耿直不阿,被时人誉为“陇上铁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

清光绪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他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这时候正值甲午海战前夕,面对日本人的入侵,清王朝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大派,安维峻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支持并旗帜鲜明地自诩为主战派,毫不妥协地与投降派进行尖锐斗争。由于他是一个言官,对朝廷的重大决策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利用福建道监察御史的特殊身份,在六个月的时间之内, 41次向朝廷递折子,上呈有关甲午战争的形势分析与战略战术,讲述应该怎么去布置,为什么必须打,怎么打。

特别是其《请诛李鸿章疏》曾震惊一时。北洋大臣、投降派的总领袖李鸿章遭到了安维峻的参奏,体现出安维竣不畏权贵、舍己为国的爱国精神,表现出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回归故里后他发奋著述,由他总纂的《甘肃新通志》百余卷,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研究甘肃历史的重要文献。我们知道李广,知道王符,知道皇甫谧,知道张芝,还要感谢安维峻这个陇上铁汉给我们编纂了《甘肃新通志》。这说明安维峻不仅是一个敢于仗义执言的政治人物,而且也是一个特别注重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人。其实,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科举制度由士而仕,“学而优则仕”,反过来,“仕而优则学”。绝大多数出仕为官者晚年都解甲归田,热心家乡文化事业,为传承地方文脉,繁荣民间学术做出过重大贡献。

面对“小资”招摇过市、“白脸”成为网红的追星风气,甘肃人特别是青少年当拜安维峻的铁汉精神为师,崇阳刚、尚武勇、敢拼搏、善竞争,使铁汉的遗风劲吹陇原,用直言的勇气抵御歪风邪气,靠斗争的胆略赢得他人尊重,挺起民族的脊梁,昂首阔步迈向远方。(摘自 范鹏•《话陇点精》)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25号 | 邮编:730030 | 联系电话:0931-816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