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管理水平提升 /正文

甘农职院2016年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22    阅读次数:491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6-2018年)
—2016年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工作报告
学院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加快学院内涵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依法治教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发挥管理工作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就业竞争力。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建立了运行机制,教改成效显著,形成了我院现有的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群、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依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选取的课程内容、创新“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虚拟实训室和“校中厂”的建成等等。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委托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为指导,借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年)》,坚持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二)专业设置
我院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清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针对性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思路,构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好,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7个院级特色专业建设有成效。我院暂时未开设目录外专业。
表1 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开设
备注
2016
专业名称及开设
备注
2014
2015
1
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生产技术
2016 年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
2
种子生产与经营
2013 年省级特色专业
种子生产与经营
 
3
设施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与装备
 
4
园艺技术
院级
园艺技术
 
5
园林技术
2014 年省级特色专业
农业装备应用技术
 
6
畜牧兽医
院级
园林技术
 
7
兽医
 
 
畜牧兽医
 
8
动物防疫与检疫
院级
动物医学
 
9
生物技术及应用
院级
动物防疫与检疫
 
10
应用化工技术
院级
园林工程技术
 
11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食品生物技术
 
12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
 
13
工业分析与检验
 
应用化工技术
 
14
生物制药技术
 
精细化工技术
 
15
园林工程技术
 
工业分析技术
 
16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食品营养与卫生
 
17
计算机应用技术
院级
食品营养与检测
 
18
计算机网络技术
 
药品生产技术
 
19
食品营养与检测
2015 年省级特色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
食品生物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21
营养与食品卫生
 
 
财务管理
 
22
财务管理
 
会计
 
23
会计电算化
2011 年省级特色专业
经济信息管理
 
24
经济管理
院级
市场营销
 
25
营销与策划
 
电子商务
 
26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
 
 
合计
23
26
 
26
 

 
学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制定了改革的中、长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一是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二是先后建成28个校内实训中心(室、基地),其中在校内建成了19个实训中心(室、基地),包括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实训中心、植物生产实训中心等12个、1个创业孵化实训超市、1个ATC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1个宠物诊所、1个花坊,3个食品基地,还有学院农场的12个实训中心(室、基地),如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节水灌溉示范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三是省级和院级特色专业成功地进行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四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技能训练,着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
学院先后组织了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等等,尤其重点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职教专家赵志群教授独著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更新了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各专业带头人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调查,撰写了调研报告,广泛征求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意见,从“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五个步骤做起,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找到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将若干学习领域(课程)组合成课程体系。学院于2012年、201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2次较大的修改,分析和论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按照新专业目录,再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随着合作企业数量的增加,不断深化合作,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是年年在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①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行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熟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就业领域和岗位指向明确。
②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毕业生的毕业条件,明确了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各专业全面推行“多证”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合格证书纳入毕业生质量标准。
③高职教育特色鲜明。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训,构建了由4部分组成的学习领域体系。坚持德育为先,突出我院创新的“人格教育”特色,强调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用语文》、《大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公关礼仪》、《就业与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和《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专题与时事报告》等讲座。
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度,通过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转化确立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教学,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以培训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强化专业实训,特别是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项目的实训,加强毕业环节的顶岗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在50%以上,各专业的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④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强。学院按照《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训方案的实施意见(修订)》,建立了动态的较为科学的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机制,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为指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反映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动性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注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建设
②建设精品课程。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制订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教师积极建设精品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称号者,学院给予建设项目组5000元的奖励,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者,另给予1万元配套奖励。

 

我院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采取了“全面扶植,稳步推进,成熟一门,发展一门”的措施,现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在建精品课程,其中1门已挂网。
表2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序号
年份
课程名称
级别
所属系部
课程负责人
1
2016
会计职业基础
省级
经济管理系
刘宗盛

 
表3 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年份
课程名称
级别
所属系部
课程负责人
1
2011
食品工艺
省级
食品化工系
张怀珠
2
2011
市场营销
省级
经济管理系
许开录
3
2012
作物栽培
省级
农业技术系
纪瑛
4
2013
会计职业基础
省级
经济管理系
刘宗盛
5
2013
园林树木识别与应用
省级
园林工程系
雍东鹤
6
2014
食品微生物技术
省级
食品化工系
徐晓霞
7
2014
花卉生产技术
省级
园林工程系
姜春华
8
2012
计算机应用基础
院级
经济管理系
马红玲
9
2012
应用语文
院级
基础部
常红
10
2012
禽生产
院级
畜牧兽医系
金丽娜
11
20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级
基础部
张胜闻
12
2012
动物解剖生理
院级
畜牧兽医系
敬淑燕
13
2013
园林规划设计
院级
园林工程系
付蓉
14
2013
数据库程序设计( Access
院级
经济管理系
张研
15
2013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院级
食品化工系
冯晓群
16
2013
化工设计
院级
食品化工系
尹志华
17
2013
植物与植物生理
院级
农业技术系
张新中
18
2014
食品营养学
院级
食品化工系
孙静
19
2014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院级
畜牧兽医系
曾金焱
20
2014
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
院级
园林工程系
李加林
21
201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JAVA
在建
经济管理系
靳恒清
22
2014
工业分析
在建
食品化工系
韩晓燕

 
除精品课程建设外,学院还出台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特色专业与能力型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联动的能力型课程。能力型课程建设要求把握8个原则,一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建设的本质,二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基本的培养途径,三是把握能力型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四是把握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五是把握几个特定能力的培养,六是把握能力型课程的设计水平,七是发挥教师在生产一线对企业、地区农民培训的职能,八是结合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做好课程建设基础工作。我院组织了能力型课程设计(说课)比赛,汇编成册了《药物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等27门课程(含精品课程)能力型课程设计(说课稿)。从2015年起,学院要求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同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慕课、微课设计制作及翻转课堂应用培训,2016年年有20名青年教师获得学院微课大赛奖励,年底又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了智慧职教-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培训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训,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少数教师使用“蓝墨云”、“云课堂”等进行混合式教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构建了我院的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能力型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其他课程改革,使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③改革实训模式。
一是转变观念,树立“工学结合”的思想。“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原则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实习、实践是关键环节。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训模式,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深刻领会“工学结合”的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全体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取得了广泛共识,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从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任务驱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训课程工作任务要求进行教学,并对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依次架构了任务引领型的课程内容体系。如经济管理系的《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物流综合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课程、食品化工系的《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与配餐》、《化工仿真软件》、《化工仪器分析技术》、《化工制图与CAD技术》等课程,园林工程技术系的《园林CAD制图》、《photoshop图形图像》等课程,农业技术系的《GMP实务》、《制药设备》、《药用植物学与生药鉴别》、《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等课程,按照任务驱动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在模拟(仿真)实训室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开放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校内的12个实训中心(室、基地),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实训中心、食品生产工艺实训中心、种子生产实训中心、生物制药实训中心、畜牧兽医实训中心、植物生产实训中心、化工生产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财会实训中心、企业管理与营销实训中心、ATC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好利来焙烤技能培训基地(焙烤技能培训中心、裱花技能培训中心),在学生集中实训期间,每天开放10小时,而创业孵化实训超市、宠物诊所、花坊、麦实香之五味坊,每天经营时间长达10-14小时,好利来焙烤技能培训基地(焙烤技能培训中心、裱花技能培训中心),每周2天为好利来班学生提供10小时的焙烤、裱花专项技能培训,为学生自主实训提供了方便。其中好利来焙烤技能培训基地是我院首家“校中厂”,由好利来公司投资总价值30余万元,和学院共同建成焙烤实训室和裱花实训室,除好利来班外,也为食品类专业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场所。
四是改善实训条件,注重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近年来,学院加大校内和农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预计建设40个实训中心(室、站、基地),已建成28个中心(室、站、基地),12个中心(室、站、基地)处于在建状态,引进家企业,把仿真公司搬进了校园,同时,学院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五是推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学院非常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先后出台了6个有关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有《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协议》、《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安全教育责任书》、《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学生请假、离职、管理制度(试行)》,规范了工作程序,严格了顶岗实习的质量要求。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从2008年起,采用了3种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有5个专业实施“早体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即在第4-5学期先进行25-26周的顶岗实习(含暑假时间),物流管理专业即在第4学期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在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的“交替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禽、猪、牛、羊生产的课程中先穿插各3周的进企业教学实习,再在第5-6学期进行27周的顶岗实习(含寒假时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提前进行实习,在第5-6学期进行30周的顶岗实习(含寒假时间)。而其余专业均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第6学期进行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既保证了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也确保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也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学院不断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3种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2011年开始,首先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试点了“订单班”人才培养,学院与江苏扬农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当年招生,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成立了“2011扬农瑞泰班”,为该企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顶岗实习在该企业进行,上学期间,企业为学生支付每学年一半的学费,工作满一年的学生,学院返还一学年一半的学费,即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学院构建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明晰了学业与就业融通、专业与产业贴合、教研与科研共促、育人与用人双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2014年对“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学院根据企业的需要定向培养学生,开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班级,班级学生毕业后自愿到企业就职,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办了“定向班”,2014好利来班、2015好利来班、2016好利来班、2015健鼎种子人才培养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企业的认可。好利来班在校内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院为“定向班”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周留出1天的时间,第3-4学期每周留出2天时间,由企业派专人(优秀技术人员)到课堂进行实践讲授,及时将新理论、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企业还设立奖学金或组织到公司参观学习,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学院正在进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六是实行“双证书”制,提升学生的职业资格。学院自2000年以来就实施“双证书”制,2014年又颁布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毕业生“多证”制的规定》,从2012级学生开始严格执行“多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且必须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证书才能毕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相关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与相关单位合作,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专业不同,已经形成了“早体验”、“交替式”、“实习就业一体式”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也逐步形成了校企联动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的定向班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学院与企业互派人员,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了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近年来学院与省内外60余家企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聘请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学生带教学实习或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每年邀请实习单位管理人员或生产一线优秀带教人员召开专业教学工作会,交流经验的同时征求有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院能坚持以技能训练为重心,构建以实验、实训和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积极引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或岗位能力标准,聘请行业能手来校任教,开展实训教学或指导。学院联合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共同修订了现有各专业实习计划和大纲,使实习更加符合职业资格标准,更加符合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材建设
学院优先选用近三年国家级出版社和对口专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或优秀获奖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1. 重视教材建设,选用规范合理。为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先后制定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编教材管理规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全面规范了教材管理工作。由教材干事负责,……学校选用近三年农业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和化工出版社等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12-2015学年度共选用教材270余种,其中规划教材占选用教材总数的91.3%,自编使用教材 25 种,其中24种是校本教材。
学院还鼓励教师将自己在实践中成熟的教材出版发行,“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主编或副主编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18本。
2. 重视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学校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在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按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行业执业资格标准,学校积极与各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和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课程标准(含实习、实训),突出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截止目前,开发24个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均超过到50%。制定或修订了355门课程标准(含实习、实训),有效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实践指导书8本。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领域,2016年8月起,我院所有教室安装了教学数控一体机,学院各系(部)、实验室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其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教师们积极制作课件、幻灯片、微课、引进先进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实训、3D模拟环境教学等手段,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水平。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记忆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我院专职教师均有一定量的静态和动态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有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它包含了听觉信息(语音、音乐)、视觉信息(文字、影像)、综合信息(电影、电视)等。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由于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了教学水平与质量。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等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情境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推动教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授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务处从2012年6月起,先后组织部分或全体教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务操作”培训,到企业、兄弟院校考察交流,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设计与制作培训,人格发展与知识技术同步发展及高职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智慧职教-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培训,智慧职教-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培训等等,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教研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院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等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年来,我院教师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已逐步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启发式、情景式、案例讨论式、互动式、角色扮演式、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园林CAD制图》、《化工仿真操作》课等等,直接从原来的教室搬到了电子模拟实训室上课,课时改为4学时,经济管理类《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课,不仅在电子模拟实训室上课,而且由2学时的一堂课,改为1周集中实训,还有各专业其他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借助电子模拟实训室上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这些课程教学采取了实践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活动管理
加强学院教学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学院始终重视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科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运行平稳有序,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一)、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加强教育教学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维护教学运行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围绕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五个方面,先后制定了全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教学管理方面,学院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宏观教学管理,系(部)负责微观教学管理。例如教务处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系(部)负责落实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任务,领取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备课,编写讲稿,填写学期授课计划,设计授课教案,开学第一周,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以后进行日常检查,学期中期进行教学自查等。如学期中途教师遇到自身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按时上课的,需根据《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调课、停课、调换任课教师的暂行规定》,填写《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调(停)课申请单》,先由系(部)审批意见,再由教务处审批同意,方可执行。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填写《教学任务变更审批单》,院系(部)二级批准执行。
(2)教学计划管理方面,教务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写、课程表的排课、学期授课计划的填写、授课教案设计等都下发的通知,并做了详细规定,教研室负责落实完成。
(3)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制定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规划方案,2016年底新出台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更加明确了下一步的建设目标。
(4)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教师教学规范与通报督查工作的规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施管理办法》、《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管理办法》、《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办法》、《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等。规范了工作程序,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5)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制定有《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由质量保证处负责完成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员监控全部教学活动,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教务处配合完成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日常教学检查、网上评教等工作,系(部)进行教研室主任听课、同行听课、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学院层面还有副科级以上干部值周组,全方位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学院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汇编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共45项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运行平稳有序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科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
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紧密,运行平稳有序。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院教学管理采用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学院教学管理机构为教务处,在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代表学校行使教学管理职能。教务处在学院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和教学保障上实行宏观决策和监控职能,指导系(部)具体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科研管理中心(高教研究所)对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深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系(部)级教学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主持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等事项的常规性调查与处理工作。教研室的教学运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重心下移,赋予教研室部分教学管理职能,成为教学运行的最基层组织,如审批学期授课计划、实训、实习教学计划书,定期检查授课教案,同行听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等等,充分发挥了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职能,效果明显,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精干、素质较高,学院教务处配备5名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各系(部)组成了由主任、副主任、教学干事三人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具有教学及管理经验,富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学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运转规范有序,确保学院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完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学院设立有质量保证处、教学督导组、值周组和教学信息员组(学生),从行政管理、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全方位监控,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制度,基本形成了由院领导、系(部)处室领导、督导、教师、学生等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学改革的科学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学督导的制度化,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通过各种教学检查(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日常检查)、督导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社会评价等措施的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2017 3 13